【明報專訊】•新聞議題:烏坎土地維權事件
•學習單元:現代中國
•顧問教師: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通識科主任 關懷遠
■ 學習目標
知識
1. 瞭解「烏坎土地維權事件」的始末
2. 掌握中國社會「群體性事件」出現的原因和影響
技能
1. 分析事件中各持份者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2. 評價網絡媒體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利弊
態度及價值觀
1. 瞭解中國改革開放後意識形態的改變
2. 認識全球化下的人權、法治、新聞自由等普世價值
■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A,指出烏坎土地維權事件中不同持份者之間的衝突。
同學必需先找出衝突點。烏坎事件的焦點在於「土地權益」,然後分別論述每對持份者對立的觀點及價值觀、彼此衝突的方式等,最後帶出雙方在事件中的矛盾。例如:
◆地方政府與村民的衝突
地方政府與村民之間5年前因土地權益起衝突,因為地方政府在徵地等方面給予外商優惠政策,卻從中貪污受賄,村民不接受低額賠償,要求收回土地。但地方政府已將土地高價售予外資公司,土地有價,自然難以順利回購,造成彼此之間的衝突。
◆地方政府與投資者的衝突
地方政府從村民手中非法徵用土地,然後合法賣予投資者,投資者支付了巨款,但在村民反對下土地開發受阻,工程拖延或造成經濟損失。地方政府後來在村民強烈抗爭下妥協,至今已交還部分土地,投資者雖得到回款,卻失去土地開發權。地方政府貪污腐敗引起民間反彈,最終要推翻賣地決議,造成雙方矛盾。
2. 參考資料B和C,試解釋支持和反對政府強硬處理烏坎事件的理據及其背後的價值觀。
◆支持原因:
就如資料C中「甲」的想法,事件的參與者往往「利用應用網絡上新聞媒體,提升了社會動員的廣度、深度和力度」,並借事件的廣泛報道,將事件鬧大,藉此要脅政府對事件就範。既然短期內政治制度沒法徹底改變,中國政府只好先把局面控制,避免因烏坎事件而點燃起社會更大的矛盾。
這種看法背後的價值觀是:社會和諧穩定才可以繼續發展經濟,令中國的綜合國力再提升,因此政策的施行不能任由外來勢力「說三道四」。
◆反對原因:
人民明白自身擁有的權利,地方政府施政時卻諮詢不足,這個矛盾造成每年民眾集體維權的群體事件達10多萬宗,政府如果繼續採取強硬的打壓,恐怕將會激起人民的不滿,造成更大的混亂。
這種看法背後的價值觀是: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理應履行憲法所給予人民應有的權利,包括人民享有言論、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自由。民怨源於政策透明度不足,若要處理群體性事件,只能從上而下改革,為人民充權(empowerment),方能解決問題。
延伸回應題
3. 「網絡發展既為中國政府管治帶來挑戰,但也起促進民主發展的作用。」你同意嗎?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闡述你的意見。
同學在決定是否同意以上論題前,可先就中國社會、政治等長期和短期的發展作比對,然後定出答題框架,梳理答案。同學下筆前可先問自己3個問題。
◆網絡發展有何特色?
網絡資訊瞬息萬變,人民可從網絡世界獲取大量資訊,信息快速透明而廣泛地流動,每個人都可發表意見,助人民看清楚事物本質和自身的權益,變成一個輿論平台,結集公民力量,平衡了中國社會公權力不足的現狀。
◆網絡發展如何為中國政府帶來挑戰?
網絡資訊發達,基本上很難以國家機器之力量全面打壓,加上人民「上訪」之路往往被地方政府堵塞,社會上零星的反抗公民力量便透過網絡廣泛地滲透出去。假如中國政府沒有回應瞬息萬變的網絡發展,仍然侵犯私隱,打壓異見人士,短期內民間力量確然會為其管治帶來挑戰。反之,假如政府重視民意,決心改善社會問題,公民社會便能藉網絡發展迅速壯大,成為改變中國社會現狀的機遇。
◆網絡發展如何促進中國民主的發展?
短期內,人民藉著網絡維權容易受到打壓,而且網絡媒體反過來可被政府利用作為官方喉舌。然而,網絡發展盛載著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等普世價值,沒有封鎖的網絡世界是良好的公民平台,能輕易結集強大的公民力量去改變社會現狀,例如中東「茉莉花革命」、香港的「雨傘運動」等。因此,長遠來說,網絡發展對於促進中國民主發展帶來了契機。
■ 學習及答題指引,可於明報通識網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160929BZ.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