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修訂今日起展開諮詢,據了解,諮詢文件初稿原本提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香港」課題之下,設「《基本法》與一國兩制下香港的發展」專章,最終此專章改為「回歸後的香港」。
明報記者
作為政府諮詢組織的課程發展議會,成立了修訂初中中史及歷史課程專責委員會,負責檢討初中兩史課程,成員包括學者、中學校長和教師、考試及評核局代表、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李志雄,並由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朱治夫擔任秘書。
本報閱覽諮詢初稿部分內容,見中三其中一個課題「共和國時期的香港」之下,設立專章聚焦「基本法與一國兩制下香港的發展」。
本報昨向委員會主席、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梁元生查詢,該會是否曾考慮在初中中史加入基本法與一國兩制內容,他承認委員會討論過此問題,大家就此提出不同意見,但他近日太繁忙,沒看過、也不知道最終版本為何。教育局原定今日諮詢會後才上載諮詢文件,本報昨傍晚向局方查詢是否有上述專章,發言人其後回覆指諮詢文件已上載,當中沒相關內容。
委會主席籲教師勿先入為主
綜合多個消息來源,委員曾就此討論,有委員質疑中史科是否有足夠課時教相關內容,亦擔心引發外界懷疑是「洗腦」或國民教育翻版。梁元生接受本報查詢時表示,課程大綱是以史實為線索,無關政治,呼籲教師勿持先入為主的偏見。
委員:「回歸後的香港」較適合
另有委員認為,97年回歸是香港歷史的重要坐標,納入中史課程無可厚非,用「回歸後的香港」較適合,因除了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民生等也不應忽略,而「基本法與一國兩制下香港的發展」此名稱亦非委員會討論得出。
教育局長吳克儉昨晚出席活動時指出,中史科修訂希望「古今並重」,內容上應更加平衡,過往太集中政治,少講社會史和文化史。被問及為何增加關於香港的內容,吳指作為香港人及中國人,應了解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位置。
課程調整倡「古今並重」
中史課程由過往「重古略今」,建議調整為「古今並重」,其中上古至明代的內容,以往被安排在中一、二教授,中三則教授清朝、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諮詢文件建議把上古至清朝內容集中在中一、二,中三集中教授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議節數,由13節增加至23節。
何漢權:根本教不完
以往初中中史獨立成科,2002年課程改革後學校可選擇將其獨立成科、與世界歷史結合或納入綜合人文科等。風采中學校長何漢權批評02年課改是對中史「打第一槍」,今次修訂是「打第二槍」,除了沒有把中史變回獨立必修科,亦加入多項涉及香港發展的內容,令上古至清朝歷史被迫濃縮在中一、二教授,整體課程負擔太重。他說,以往教師可自由發揮加入香港元素,但諮詢文件硬性規定加入更多內容,如「秦漢時期的香港:嶺南的開發及其與中原的關係」,教師根本教不完,「教師沒空間好好教,學生升中四就不會選中史」。
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劉智鵬認為,教歷史「詳近略遠」較好,因愈近代,面對的議題或與現代有較大聯繫,較貼近生活,他亦認同教香港歷史應點出基本法與一國兩制,「始終回歸對社會各方面都有很大影響」。
諮詢文件沒提及六四事件,與1997年課程指引一樣,但坊間中史教科書通常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至二十世紀末」課題下涵蓋此事。吳克儉昨被問到諮詢文件為何沒提及六四時表示,此為方向性的諮詢,未必列出所有事項。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