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逐個捉:獅城地標魚尾獅像

[2016.09.22] 發表
(圖a)
(圖b)
黃慶祥小檔案——於新加坡土生土長,畢業於澳洲科廷大學,取得商務(優異)及公關與市場管理的雙學士學位,現任新加坡旅遊局中國華南地區、香港及澳門區處長
(圖c)
(圖d)
新加坡雙年展推動該國成為東南亞藝術中心,2011年有參與的日本藝術家把魚尾獅像結合酒店房間。白天遊客可進入參觀,晚上則供租住。
新加坡(Singapore)約有550萬人口,當中約74%是華人、13%馬來人、9%印度人,其他是歐亞裔等少數民族。2016年裡約奧運100米蝶泳金牌施古寧(Joseph Isaac Schooling)便是新加坡的歐亞裔人士。(資料來源:新加坡旅遊局)

【明報專訊】獅頭和魚身的混合

新加坡又稱「獅城」,新加坡旅遊局中國華南地區、香港及澳門區處長黃慶祥(Etienne哥哥)表示,這與一個傳說有關,「11世紀時,一名馬來王子遊歷新加坡時,看到的第一隻動物是獅子,把這裏命名為『獅城』」。新加坡本是個漁村,1964年Van Kleef水族館館長Fraser Brunner替新加坡旅遊促進局(Singapore Tourist Promotion Board)設計標誌(圖b)時,便把獅子的頭和魚的身體

混合,成為魚尾獅。

■魚尾獅像(圖a)

位置:本設於新加坡河畔另一處,2002年遷至現時的魚尾獅公園

設立日期:1972年9月15日

高度:8.6米

重量:70噸

特色:4隻大牙齒代表新加坡四大種族,即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及其他少數民族

在河畔迎旅客

Etienne哥哥說,魚尾獅像由工匠林浪新塑造,1972年政府把它設立在新加坡河畔,作為推廣旅遊的象徵,「大家一看到魚尾獅,就會想到新加坡」。魚尾獅像所在地是進入新加坡河之處,「有歡迎全世界旅客的意思」。1997年因為有新道路通車,令魚尾獅像不再對著河畔,政府於是在2002年把它遷移至魚尾獅 公園,以靠近填海後的新加坡河口,並加建了一個小魚尾獅像(圖c,前)及觀景台,方便遊客拍照。現時它位於新舊商業中心的交界,後面是原有的金融中心,有很多富歷史的建築,前方則是新的商業區。

日常文化一部分

雖然魚尾獅是個旅遊標誌,但Etienne哥哥說,當地人已把它當成是新加坡文化的一部分,「很多日常生活上的東西會用魚尾獅命名,例如Merlion Cup(魚尾獅盃)籃球比賽等一些體育活動」。2013年新加坡發行新硬幣,以具代表性的地標為圖案,1元硬幣上是魚尾獅像(圖d),Etienne笑說:「新加坡人都覺得最貴的(硬幣)選魚尾獅像最有代表性。」硬幣共有5款,其餘包括5角圖案是新加坡海港、2角是樟宜機場、1角是組屋、5分是濱海藝術中心。

用魚尾獅標誌需獲准

Etienne哥哥表示,新加坡旅遊促進局在1966年把魚尾獅註冊成商標,後來新加坡旅遊局規定,企業如果要運用魚尾獅於設計、產品或活動等,需獲得批准,否則屬違法,「因為它是個國家標誌」。新加坡共有7個獲認可的魚尾獅像,除了原有的魚尾獅像及小魚尾獅像,其他分別位於聖淘沙島、旅遊局大樓前、花柏山,有一對則設於宏茂橋第一大道附近的停車場入口。

慎重考慮活動申請

想在魚尾獅公園辦活動,也需得到新加坡旅遊局批准,Etienne哥哥稱,當局會因應活動的性質、意義、安全性考慮,「魚尾獅像是國家級的地標,不能支持商業(活動)。魚尾獅公園是公共開放的,也要考慮安全及會否為其他旅客帶來不便」。他補充,魚尾獅像是代表新加坡的標誌,不是廣告牌,故不會配合商業機構,或市民、遊客的要求傳遞信息。

帶動旅遊發展先鋒

「因為魚尾獅,你認識了一個地方叫新加坡,然後知道了聖淘沙(等其他景點),再發掘當中有什麼。」Etienne哥哥形容魚尾獅像是帶動旅遊發展的先鋒,而旅遊發展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支柱之一,約佔國內生產總值(GDP)4%。

*國內生產總值即某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的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

一年洗兩次

Etienne哥哥在新加坡工作時曾負責管理魚尾獅像,他笑說:「魚尾獅像要洗澡(保養)的,因為它每天噴水,新加坡全年是夏天及經常下雨,所以一年要洗兩次左右。」由兩名員工以水及清潔劑清洗魚尾獅像及小魚尾獅像,需時5至7日。

每次清洗都要把魚尾獅像圍起來,有些旅客看不到它難免失望,有些卻覺得很有趣,「因為一年365日就只有幾天(清洗),他都看得到!」

■知多點

新加坡1965年建國,但旅遊促進局1964年已成立,Etienne哥哥解釋:「新加坡在1965年正式與馬來西亞分開成為獨立國家,但之前其自治政府已知道旅遊是很重要的經濟支柱,故成立了旅遊促進局」。

■關鍵詞

魚尾獅 Merlion

標誌 emblem

聖淘沙 Sentosa

■想一想

1. 除了魚尾獅像,你知道新加坡有什麼旅遊景點嗎?

2. 如果以一個詞語形容新加坡,你會怎樣形容?為什麼?

文:曾嘉敏

圖:新加坡旅遊局提供、曾嘉敏

更多教育
新聞焦點:全球首名換臉女子病逝
【明報專訊】9月初,法國傳來一則消息,全球首宗接受臉部移植(換臉手術)的人於4月病逝,事件再次掀起不少討論。 2005年全球首宗換臉手... 詳情
【明報專訊】1. A、B 2. A 3. A、B、C 詳情
國際花絮 倫敦「燒光」了
【明報專訊】350年前,1666年9月初英國首都倫敦曾有一次歷來最嚴重的大火,為了紀念這件事,倫敦於9月4日在泰晤士河畔放置仿17世紀古倫敦... 詳情
珊瑚「被紋身」
【明報專訊】海洋生態很美麗,卻遭人為破壞。印尼峇裡潛水店OK Divers在facebook專頁貼出兩張珊瑚礁上刻字的照片,揭露潛水者破壞海... 詳情
德蘭修女封聖
【明報專訊】梵蒂岡於9月4日為一生行善、致力侍奉及關懷貧窮疾苦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被譽為「加爾各答天使」的德蘭修女(Mother Tere...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