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玩趣題:大熊貓
【明報專訊】中國大熊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降級」,保育級別由「頻危」(Endangered)調低為「易危」(Vulnerable)。大熊貓是食肉目熊科哺乳動物,估計有逾2400萬年歷史,約300萬年前進化成兼食竹類的雜食獸,主要棲息於四川盤地周邊山區。IUCN指出,全球成年野生熊貓現時有1864頭,加上幼崽總數達2060頭。據中國國家林業局調查,1985年至1988年野生熊貓數量低谷時期為1114頭。
中國保育圈養大熊貓數十年,取得詳足發展,近年亦發展「熊貓外交」。但面對人類生活步步進逼,大熊貓的野外山區棲地愈退愈高,加上其繁殖不易,存亡前景末容樂觀。
另外,竹雖為大熊貓主食,但有研究指出,大熊貓保持食肉動物的典型腸胃特徵,不適合消化植物,陷入進化困境的牠們,絕種風險有增無減。——綜合《明報》報道
■做一做
(1) 上文有4個錯別字,試圈出並寫下正字。
1. ____ 2. ____ 3. ____ 4. ____
(2) 上文第一段運用了哪種說明手法?
A. 比較說明
B. 引用說明
C. 數字說明
D. 比喻說明
(3) 以下哪項不屬於熊貓面臨的生存威脅?
A. 棲息地愈來愈少
B. 熊貓被送出境外作外交用途
C. 繁殖不易
D. 食竹增絕種危機
(4) 試寫出包含「貓」字或「熊」字的四字詞各一。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名字趣聞:「熊貓」與「貓熊」
有別於內地及香港稱為「熊貓」,台灣慣稱為「貓熊」,這兩個名字的差異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大熊貓原稱「貓熊」,但在1940年代一次展覽中,因按英文左至右書寫,令參觀者誤把「貓熊」讀作「熊貓」。反對此說者則引1930年代末的辭典,以說明「熊貓」一詞早已出現。
■文化篇:可持續發展□古人早提倡
現代中國經濟發展急速,換來沉重的環境代價。但早於古時中國已有平衡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例如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即只釣魚而不網魚,只獵飛鳥而不獵睡鳥。宋代張載亦言「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指出人和萬物之間應是和諧共存的關係。
文:鄭律銘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繪圖:鍾錦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