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人人生而平等」是普世價值之一。今天,極端的種族清洗、種族隔離政策雖似相去日遠,種族歧視卻無日無之。以下是近來與種族歧視有關的爭議事件,各地人民如何表達反歧視的訴求?
美國˙球員反歧視 奏國歌拒站立
美國時常發生警員對黑人疑犯使用過度武力、司法判決對有色人種不公等涉及種族歧視的事件,掀起示威,有運動員選擇在運動場上表達不滿。8月下旬,有黑人血統的美式足球員卡佩尼克(Colin Kaepernick)於某球賽前奏國歌儀式上拒絕肅立敬禮,其後接受訪問時指「不打算向一個壓迫黑人和有色人種的國家之國旗肅立,對我來說,這是比美式足球更大的事」。
美國向來重視形式上表達愛國情懷,美國人對這種表態的反應同樣反映種族歧視。巴西里約奧運時,美國黑人體操選手道格拉斯(Gabby Douglas)在奏國歌時未有按慣例把手放左胸前以示敬意,被批評為不愛國;而白人泳手菲比斯(Michael Phelps)在奏國歌時大笑並大叫一聲「噢」,輿論卻對此失態表現包容,認為只是對獲獎表現激動而已。
法國˙多地海灘禁「布堅尼」
法國奉行「世俗主義」,嚴格實行政教分離,法律定明「宗教不得介入公共領域」,影響及移民和融合政策。法國約30個市鎮先後以禁止在公眾地方展示信仰及衛生等理由,禁止穆斯林女性在海灘穿著「布堅尼」泳衣,「布堅尼」是兩件式泳衣,包裹全身,僅露出臉部和手腳,以符合《可蘭經》要求婦女在外要衣著端莊的要求,但布料與一般泳衣無異。禁令引起有關種族歧視、宗教自由乃至人權的討論,被指打壓穆斯林。上述禁令看似十分荒謬,卻廣為法國政界支持,如法國總理瓦爾斯指布堅尼是奴役女性的象徵,並「有違現代社會價值」。
法國人權聯盟(Human Rights League)和另一個穆斯林權益組織,就南岸城市盧貝新城的布堅尼禁令入稟法國最高行政法院,指禁令違反基本穿著、宗教表達和行動自由。法院於8月下旬判決暫緩執行禁令,稱除非證明布堅尼對公共秩序構成風險,否則不能限制公民自由。
不過,打算參與2017年總統選舉的前總統薩爾科齊表示,若當選會在全國推行布堅尼禁令,顯示國內分歧仍然嚴重。
──綜合《明報》報道
南非˙名校禁「爆炸頭」 被斥歧視黑人
2016年中,南非一所著名女子中學以「另類」、不整潔為由,不許學生蓄黑人女子常見的「爆炸頭」髮型,要求學生拉直頭髮。該校13歲女生帕特勒(Zulaikha Patel)帶頭在校門外示威,抗議這「種族歧視」的校規,另有學生表示,校方禁止她們用非洲方言談話。有指這「髮型抗爭」反映該國持續的族裔緊張關係,在國內引起迴響,8月下旬有人發起網上聯署,要求該校確保校規不會歧視穆斯林及黑人女生。當地教育部門承認,該校教師多為白人,而學生多為黑人,造成文化衝突。當局已要求涉事女校重新檢視及暫停執行有關校規。
南非曾於1948至1994年實施種族隔離政策,分隔白人與非白人(即黑人、有色人種和印度人),前者在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上較後者享有較佳待遇。
《明報通通識 第4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