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衛兵領袖變「反革命」 淪階下囚除黨籍公職
【明報專訊】在北京大學之後,其他大專院校也相繼成立紅衛兵造反派組織,北大聶元梓、清華大學學生蒯大富、北京航空學院的韓愛晶、北京師範大學的譚厚蘭以及北京地質學院的王大賓被並稱為「五大領袖」。
提出請辭 江青不准
但運動很快失控,各校發生規模不等的「武鬥」,造反派亦分裂成兩派互相攻擊,北大內部也出現反對聶元梓的團體。聶元梓感到對文革前途無法捉摸,提出辭去校文革委員會主任職務,但江青不准。1968年7月,毛澤東接見「五大領袖」,批評「武鬥」導致秩序混亂,此後紅衛兵失勢,由工人和解放軍組成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各院校,「五大領袖」成為被批鬥對象,命運大反轉。
1968年10月起,聶元梓在校內被隔離審查,實際上變相軟禁長達10年,她印象最深的是1969年11月至1972年4月在江西鯉魚洲「勞動改造」,與其他「黑五類」一齊耕田、插秧、收割,「那個地方,都跑不了」,她雙臂圍成圈示意,「這邊是鄱陽湖……這邊是大堤……那邊是部隊看管着,都沒有地方跑」。
文革後,聶元梓1978年4月被開除黨籍和公職,指她是武鬥「後台」、迫害北大教授幹部群眾等,聶不同意但無機會反駁。1983年3月,北京中級法院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誣告陷害罪判處她17年監禁,剝奪政治權利4年,1986年獲保釋。
記者問她,勞改和坐牢哪個較難受?她說,「都差不多。不應該的事情,你不難受?」記者問她「難受」怎麼辦,她說「我看穿它」。
「平反當然好,但是也無所謂了。」聶元梓說,「事情過去了,大家『自然』平反了,他們不做也沒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