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的漢字書寫今日分成簡體字和繁體字兩種。事實上簡體字在歷史上一直存在,屬民間所用的「俗體」字。1935年,中國當時執政的國民黨政府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多為宋元以來的俗體字,但在翌年撤回。1949年共產黨上台後發現文盲率高達80%,決定在1950年代推行中文簡體字「掃盲」,1956年國務院通過《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公布官方《簡化字總表》,對簡化字作出規範。後來中共政府為加快「掃盲」和「減輕兒童學習負擔」,1977年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即「二簡字」)。但由於當時文盲率逐漸下降,而且過於簡化造成混淆,1986年國務院宣布廢除「二簡字」。
繁體帶「形音義」 助理解
2014年,香港教育學院中國語言學系副教授何文勝曾表示,民國早期已有人提出將漢字簡化以提升識字率,及以拼音學漢字。及至中共當政,以政治手段實施拼音學習及將漢字簡化,令今日內地普遍使用簡體字。何直言改用簡體字無助提升識字率,因為很多繁體字帶「形音義」(形狀、讀音、意思)資訊,其實有助理解和學習文字,減少文盲的方法應該是普及教育。
簡體亦有精妙好字
何文勝又稱部分簡體字如「s」(眾)字其實能精妙地表達該字意思;但亦有字簡化得差,如出現了沒有用「心」的愛字。何認為不合理的簡體字,可提出修訂,只要不以政令強推,好字自然會獲民間約定俗成應用。他認為簡體字不一定差,只是有些字簡化得欠規律而受詬病。
■相關概念
身分認同 (sense of identity)
文化承傳 (cultural heritage)
文化自豪感 (cultural pride)
多層思考
1. 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指出推行簡體字對中國人民的影響。
2. 繁簡字應用和維繫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有沒有關係?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參考資料
1. 〈「鄰里」變「鄰裡」 國子監門匾繁簡混淆〉,《明報》,2016.04.11
2. 〈「親不見、愛無心」 馮小剛倡恢復部分繁體字〉,《明報》,2015.03.04
3. 〈學者﹕簡體也有精妙好字〉,《明報》,2014.09.12
◆答題指引可到以下網址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160418BO.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