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當人民幣離岸樞紐 胡鞍鋼﹕港有四大優勢
【明報專訊】中國資本帳開放進入最關鍵階段,「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到,到2020年要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但隨茪漲a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香港作為銜接內地與海外的中間人功能會漸漸褪色。不過,中央智囊、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認為,內地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對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是有利有弊,但香港本身具備人民幣離岸市場四大優勢,未來的發展與定位,不是如何保住現有金融中心地位的問題,而是怎樣成為一個適應內地擴大開放步伐的國際金融中心。
華資本帳管理未明 港影響難料
身兼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的胡鞍鋼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過去香港成為最重要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有其天然的中間人優勢,由於目前內地以自貿區試行的資本帳可兌換非一步到位,仍有一定限制,故未會對香港原有的樞紐地位構成衝擊,反之部分於自貿區試行的開放改革,還需依靠香港率先參與。誠然,隨虒磪辣等媔i一步的開放,內地壁壘漸減,香港的重要性會逐漸降低,不過胡鞍鋼認為,最終對香港的衝擊有多大,關鍵取決於資本帳管理具體細則,更重要是取決於內地、香港及海外資本市場的收益水平會怎樣引導資金流向。
胡鞍鋼強調,香港之所以成為首個人民幣離岸中心,也是最重要的離岸市場,源於四大優勢。一是擁有體制優勢,在一國兩制下往往先以香港為新政策試點,享有「頭啖湯」,然後才擴大到其他離岸中心;二是數量優勢,人民幣清算量比倫敦、新加坡及台灣等都有絕對優勢;三是強大中資金融機構支持,比起其他離岸中心,駐港中資金融機構體量及作用都更強;四是人民幣業務基礎領先,香港早已建立完善支付清算體系,是其他離岸中心所不能比擬。
因此,香港若失去離岸人民幣業務的樞紐地位,胡鞍鋼直言關鍵並非在於內地的資本帳開放程度,而是香港本身面對其他離岸市場挑戰,失去競爭力,所以當內地逐漸擴大開放,香港應該努力改革轉型,主動適應內地步伐及新形勢,要做大做強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香港的根本應當是強化改進金融服務,堅持比其他地方做得更優更好和更有效率,正如十三五規劃草案對香港的描述早已表明:「支持香港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
其他離岸市場挑戰日增
與此同時,十三五期間中國資本帳開放步速如何?開放程度多大?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內地股匯動盪,會否影響到資本開放步伐尚是未知之數。對此,胡鞍鋼表示,官方態度其實很明確,認為資本帳開放條件已成熟、時機已至,風險亦不是問題;不過從客觀條件看,這幾年資本外流壓力加大,不具備全面開放資本帳條件,中國對資本監管的措施研究也未夠,故不可能馬上全面開放。
胡鞍鋼指出,就算是發達國家也不可能100%項目完全開放,所以中國的資本項目可兌換不會是全面自由化,從目前IMF定義的資本項目數量來看,中國有90%項目已開放。他補充,現時官方說法於2020年實現「有管理的資本項目可兌換」,首先是指實名制的FT帳戶管理,不開放外幣直投,要換成人民幣才能投資;其次是業務管控,但因相關細則未出,故預計大體上是帳戶可開,但能做什麼業務還是未知數;最後是管理的底線,大前提是官方所指「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