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奧斯卡連續兩年沒有黑人演員入圍主要獎項,著名黑人導演Spike Lee曾批評「黑人要做美國總統,比成為荷李活影業大亨容易得多」。但其實半世紀前因種族隔離政策,黑人連在巴士坐下的自由也被剝削。51年前的今天,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帶領約600名爭取黑人平權的群眾遊行,隊伍走到埃德蒙•佩特斯橋時被警方武力鎮壓。但黑人爭取平權之火未因而熄滅,事件喚起白人的關注,最終迫使美國政府逐步解除對黑人的多項禁令。
■童年遭遇種族隔離
馬丁路德金出生和成長的美國南部城市亞特蘭大,是種族隔離和歧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馬丁路德金在自傳中透露兒時曾有白人玩伴,但6歲時,他們因種族隔離而被編到不同學校,不能再一起玩耍,那是他首次受到種族問題的影響。
在莫爾豪斯學院讀大學期間,馬丁路德金認識到公民抗命。美國哲學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論公民的不服從》一文予他極大啟發——梭羅以拒絕繳稅來抗議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的戰爭。馬丁路德金形容,「梭羅拒絕與邪惡體制合作」的做法,是令他「荌g」的聰明意念。
馬丁路德金的祖父威廉姆斯是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亞特蘭大分會的發起人之一。馬丁路德金在1954年成為教會牧師的同時,積極參與有色人種協進會的事務,這為他後來投入黑人平權開啟了大門,開始巡迴演說宣揚理念。
■實踐公民抗命 非暴力抗爭
1955年12月,黑人女子Rosa Parks乘坐巴士回家,因拒絕讓座予白人乘客而被捕。馬丁路德金得知事件後,聯同另一名黑人領袖E. D. Nixon發起抵制巴士運動,維持逾380天,事件以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公共交通工具隔離黑人的條例違憲告終。後來,馬丁路德金多次推動非暴力的抗爭活動,包括餐廳靜坐和示威遊行,希望利用非暴力手法迫使政府關注黑人人權。印度聖雄甘地的非暴力抗爭和公民抗命理念亦一直影響馬丁路德金,他相信非暴力抗爭終能推動社會改革,曾說「黑暗無法驅走黑暗,只有光線可以;仇恨無法驅走仇恨,只有關愛可以」。即使曾因「帶頭」以非暴力抗爭而被捕達29次,馬丁路德金仍相信愛能戰勝一切。
■「我有一個夢」 爭取自由平等
1963年8月28日,美國首都華盛頓發生爭取自由的大遊行,約25萬民眾上街,馬丁路德金代表南方基督教領袖聯合會出席大遊行,並發表了經典的「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演說,談及「人人生而平等」、「希望昔日的奴隸和主人將來能情同兄弟般坐在一起」、「願我的4個孩子將來能住在不以膚色來評價他們的國度堙v等等。馬丁路德金身體力行尋求平等,連結思變的民心,促使美國政府在1964年通過《民權法案》,宣布所有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均違法。1965年,國會通過《投票權法案》,黑人擁有投票權。
不過,致力投身平權運動的馬丁路德金,一直活在死亡恐嚇的陰霾下。1968年春天,馬丁路德金獲邀前往田納西州城市孟菲斯支援黑人罷工運動。同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在當地一家旅館被人用步槍擊中,送往醫院不久後身亡,年僅39歲。為紀念馬丁路德金在推動人權的努力,時任美國總統列根在1983年簽署法案,將每年1月第三個星期一定為馬丁路德金日。
◆人物檔案
1929年1月15日,馬丁路德金生於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一個基督教家庭。他從小成績優異,讀書曾跳級。1944年,年僅15歲的他入讀黑人大學莫爾豪斯學院社會學系。1948年從學院畢業,取得學士學位後隨即進入賓夕法尼亞州的克魯塞斯神學院(Crozer Theological Seminary),其間更取得獎學金到波士頓大學深造,1955年獲得博士學位,當時只是26歲。馬丁路德金一生為黑人平權而努力,1964年以35歲之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相關概念
種族隔離(racial segregation)
將國家的人民按人種或膚色劃分,多以白人為主導,其他有色人種在行動自由、政治、社會、經濟權利,均受嚴重的限制、壓迫和剝削。南非亦曾實行種族隔離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