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奧斯卡最佳電影《焦點追擊》(Spotlight)獲譽為荷李活自1976年《驚天大陰謀》以來最出色的偵查新聞題材電影。
《焦點追擊》以《波士頓環球報》14年前偵查神父性侵醜聞為藍本,該報時任總編輯稱,電影惹人關注,在於它真實反映記者鍥而不捨的調查精神,而在互聯網即食洪流及報業財務不景下,民眾仍期待記者肩負向權勢者問責的負任,偵查報道依然有其存在價值。明報記者
以「水門案」為藍本拍攝的《驚天大陰謀》,當年奪得奧斯卡4個獎項,《焦點追擊》則講述利夫舒華伯飾演的《波士頓環球報》總編輯巴倫(Marty Baron)看到一篇有關波士頓大主教伯納德.勞(Bernard Law)包庇一名神父性侵年輕受害人的文章後,要求報館內的「Spotlight」小組調查,小組經數月研究及追查後發表偵查報道,揭露神父性侵黑幕,震驚全美及教廷。
真實反映記者「不完美專業」
現任《華盛頓郵報》執行編輯的巴倫上周三在美利堅大學接受新聞系教授霍爾(Jane Hall)訪問,談論協助劇組拍攝《焦點追擊》的過程,並分析偵查報道的重要性。巴倫直言,有許多原因妨礙講述記者調查神父性侵兒童的故事登上大銀幕,例如題材敏感及講述記者的工作毋須特別效果又非刻畫英雄人物,但《焦點追擊》能在多方面引起不同人的共鳴,包括記者、性侵受害人及部分逐漸欣賞偵查報道的公眾。
巴倫形容,電影攝製團隊對《波士頓環球報》當年的調查作了深入了解,自己便被問到沒有什麼再可披露的地步。他認為電影真實反映了記者的「不完美專業」,「它沒將記者描寫成英雄,只把記者描寫為堅持做好工作的普通人」。
巴倫憶述,當年記者在某一時刻被告知仍不能刊登有關報道,縱使記者那時已得悉涉案多名神父的姓名,但報道範疇不夠廣、沒有足夠證據顯示有人蓄意隱瞞。他說,這段經歷給記者的教訓是學習如何處理個人感受,他強調記者不能被情緒操控,「我想最重要是坐下來想想所有事,何時我們應刊登,何時不能,什麼事實我們仍需要蒐集」。
憂互聯網即食 減偵查動力
《波士頓環球報》記者付出的努力既換來普立茲獎,也驅使美國主教會議通過連串回應性侵罪行的嚴厲政策,千計受害人得以追討賠償。這突顯偵查報道的重要性。不過,互聯網普及令傳統新聞報道方式受衝擊,巴倫與當年小組成員均感到憂慮。
Spotlight當年主要成員魯賓遜早前便抱怨,當年水門案偵查報道趕總統下台,但多數美國報道如今都不再做偵查報道,「互聯網迫使我們用短促爆發方式想事情,我們鮮有時間掌握事件的全貌,每個人都只試着碎口吃東西,而不是吃下整個餐」。
巴倫亦承認在互聯網「即食」文化下很難叫記者長時間追查一個故事,但他強調,重要是懂得我自批判,「在公眾質問我們前,我們要先問自己最困難的問題」。被問及對偵查報道前景是否樂觀時,巴倫說﹕「讀者仍期望我們獨立,他們希望我們向權勢者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