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思覺失調除會引發幻覺幻聽,患者亦有可能出現各種負性症狀,包括情感表現較平板、對事物沒興趣及缺乏動機等,導致心理社交等方面倒退。賽馬會思覺健康計劃研究360名患者,發現接受治療後,月入平均1萬元以下的貧窮女患者,負性症狀及認知能力的改善,較月入較高的患者差,估計與她們求診時病情已相對嚴重,及較難跟從治療指引有關。 料因求診時病情已較嚴重 賽馬會思覺健康計劃自2009年起,向1180名26至55歲的思覺失調患者提供服務,治療思覺失調引起的負性症狀。該計劃選取其中360名患者研究,當中包括未曾治療、治療期2年及4年的患者,這批患者中93人為貧窮婦女。 結果發現,已接受4年治療的患者,無論在社交能力,以至腦部運作能力如記憶力、判斷力及注意力,均有明顯改善。另外,經治療後,月入平均少於1萬元的貧窮婦女患者,較非貧窮女患者,有多5%的負性症狀,注意力和短期視覺記憶力等認知能力分別差12%和8%。 賽馬會思覺健康計劃總監、港大精神醫學系系主任陳友凱解釋,低收入階層對精神健康認識少,故在有病徵出現後需較長時間才懂求助,導致求診時病情已相對嚴重。他又指出,治療思覺失調的負性症狀,醫生會鼓勵患者多外出,嘗試建立正常社交生活,改善情緒。然而,貧窮婦女卻因經濟因素難以做到,「出去同朋友飲杯洁B傾擸U,都可能冇錢」,導致治療效果不如預期。另外,貧窮患者普遍教育程度不高,對醫生的治療建議亦未必能完全跟從。 倡基層患者分配更多資源 中大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亦指出,低收入思覺失調患者的病情較一般患者嚴重,建議政府向低下階層精神患者加強教育和分配更多資源,如非藥物的心理及職業治療。醫生亦應多關注低收入患者,除定期覆診外,亦可主動要求會見患者家人,以詳細解釋患者情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