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老有所依,並非必然。一班年紀輕輕的學生穿上長者體驗衣,化身成視力模糊、駝背、走得慢的老人家,親身感受貧困老人每天到街上拾荒維持生計的辛酸,望更深入了解貧窮長者的內心世界。
中學生長者貧窮戶外體驗
據政府早前公布《2014年香港貧窮情G報告》,2014年65歲以上長者貧窮人口約29.4萬人,幾乎每3個長者,便有一個跌入窮人行列。但是這些數字對你意義何在?老人與你,是否真的如此遙遠?
「長者貧窮戶外體驗」由樂施會和社會企業「歷耆者」(Eldpathy)合辦,聖士提反書院一班中四同學早前參加這工作坊。出發前學生先要評估長者的收入來源和金額,以及一個月的每項支出,如食品、住屋、交通等的金額。然後在Eldpathy的長者工作人員協助下,學生穿上由台灣引進的長者體驗衣,變身成「老人」,到北角馬寶道和春秧街一帶完成任務。
(1)穿長者體驗衣(圖)
(2)變賣紙皮(圖)
(3)尋廉價飯餐(圖)
(4)四出格價(圖)
(5)訪問老人(圖)
◆關心長者政策=關心自己將來
活動主持人在活動尾聲說﹕「今天長者政策如何,將來你自己也會承受同樣的待遇」,希望同學能反思,這也正是Eldpathy行政總監及共同創辦人陳浩民(Herman)認為年輕人須關注貧窮及長者議題的原因。Eldpathy是新成立的社企,由台灣引進穿長者體驗衣活動,讓年輕人親身感受長者的不便。Herman說:「有時我會去中高檔次的餐廳用膳,可是同一時間卻見到貧窮老人的身影,令我很有罪疚感。於是當我大學畢業,便創辦了社企Eldpathy。」
見老人三餐不繼 感罪疚創社企
機構於2015年與樂施會合作,舉辦「長者貧窮戶外體驗」,集中探討長者貧窮問題。Herman希望能透過活動,令參加者多反思貧窮議題。他舉例指活動要求參加者做很多計算工作,過程中他們能真切體會貧窮老人的生活負擔、希望獲額外收入的原因及付出與收入不合比例等問題。
樂施會合作 盼中學生出分力
Herman曾經接觸過一些年輕人,發現長者和貧窮議題離他們的生活很遠,即使他們在媒體上看到相關議題也甚少注意。他相信透過體驗衣和活動,即使參加者從前不積極關注貧窮議題,活動完結後也會有所反思,而且會維持一段較長的時間。他認為中學生在現階段亦可為長者政策出一分力,多關心本地的扶貧、社會福利政策,如全民退休保障等,「這些政策一直得不到共識。然而,如由年輕人和長者一同發聲,一起做倡議工作,影響力將遠比任何一個單一年齡層發聲要大」。
◆跳出書本 建同理心
樂施會教育經理蘇培健(Stanley)指出舉辦相關活動希望能協助學生建立同理心,「課堂上常提及一些名詞和數據,例如相對貧窮、絕對貧窮、堅尼系數等。但如果學生缺乏同理心,這些數字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堆冷冰冰的資料」。Stanley留意到學生們穿上長者體驗衣時都表現興奮,但當他們走進社區,多走幾步便開始累,然後慢慢代入和明白基層長者處境,「社會上常有高齡化社會的討論,活動並非要求學生去評價(針對高齡化社會的)政策,而是向他們提供基本的認知,讓他們能作出反思」。
■活動參加辦法
長者貧窮
戶外體驗工作坊
活動時間﹕3小時
人數限制:最多30人
收費﹕每人80元
查詢﹕3120 5180或education@oxfam.org.hk
文﹕羽思恩
圖﹕羽思恩、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