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寫作:陽光與陰影

[2015.11.20] 發表
(圖:資料圖片)
黃蕊獻

【明報專訊】紅日照耀大地,人們看見如此麗日,總是興奮莫名。只是,當人們背向陽光,看見毫無生氣的陰影時,心中卻泛起一絲失落。

的確,人們總會如向日葵般仰望那無比耀眼的太陽,因為太陽象徵着光明的前途,散發着溫熱的希望。從小到大,我們會被教導追求更好的成績、尋索那令我們景仰的偶像。後來,我們學會「止於至善」、「力臻完美」,欣賞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們推崇那些有成就的人──金牌運動員、狀元、超級新星等。在金燦燦的陽光下,我們開懷大笑,眼前是一片完美無瑕的白。

但是,有陽光就意味着有陰影。只要一回頭,便能看見自身在陽光投射下所形成的影子。劉翔奪得奧運金牌,固然令他獲得至高無上的光環,但同時背負着十三億人沉重的寄望和無法復元的腳傷;狀元的成績非常亮麗,但他們需要日夜操練考試卷,廢寢忘餐地溫習;著名的偶像團體,如韓國的少女時代雖然知名度極高,於鎂光燈下閃閃發亮,但團員都要經過數年的地獄式培訓,千錘百煉下才被揀選出來,甚至要整形、節食、限制交友,不能有一絲鬆懈。所有光輝成功背後必然伴隨數不清的壓力與痛苦。

有些人看到陰影便會感到希望盡失,並因此而卻步。他們顧影自憐,覺得不會再有成功的可能。有些人則未被黑暗而陰冷的影子嚇怕,他們以自身的經驗力證,陰影予人最好的磨練。蘇秦十次上書秦王仍不獲重用,他資財耗盡,形容枯槁地回到家,被父母、妻嫂嫌棄鄙視。被陰霾籠罩的他發奮夜讀、引錐刺股,誓要取得他人的認同,終於以合縱之說取得宰相之職,令六國「從風而服」,獲得一片光明的前途。

陰影令人成長、進步,邁向光明。而愈黑暗、愈龐大的影子就意味着必定有更猛烈、更巨大的太陽。海倫‧凱勒曾言,「面向陽光,即看不見陰影」。即使面對挫折,但只要往好的一面想、時刻抱持積極的心態,影子何足畏懼?海倫‧凱勒失明、失聰,但她沒有自卑,反而積極學習,成為著名的教育家和作家;力克‧胡哲天生失去四肢,卻拋開身體限制,發掘生命的善與美,成為激勵世人的演說家。他們身上散發着比任何事物都要亮的光芒。

事實上,陽光與陰影從來不是魚與熊掌的問題。如無陽光,何來陰影?陰影消失,陽光還算是陽光嗎?陽光與陰影當是相生並存,誰也缺不了誰,兩者猶如福禍相生、剛柔並濟。而既知福禍之並存與無可掌控,我們又何必為此而牽動心情,為着一時的陽光與陰影而悲喜?

當我們身於光明之中,我們曉得陰影就潛藏背後,包含着各種辛酸、付出與困難;當我們面向影子,也會記得陽光沒有遺棄我們,正如希望之一直存在。這,就是陽光與陰影所予我們的啟示。

■奪星心得

看圖聯想的題目,必先對圖畫有仔細的觀察,並嘗試將之與現實生活扣合。如選擇寫議論文,便要時刻扣題,並多次於文內提及「陽光」與「陰影」,並從多個面向說明二者的關係,輔之以多元化的例子。扣題的關鍵在於闡釋每個例子時都要將之聯繫至「陽光」與「陰影」,又要有新鮮感,不能讓人感重複與沉悶。文章的脈絡要清晰,例如此文便是順着人們對陽光與陰影的反應一步步發展,最後抒發個人見解。

作者簡介:第三屆中學文憑試考生,中文、中國文學、中史考獲5**成績,現就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二年級,熱愛閱讀、寫作,深信真誠乃寫作之本。

文:黃蕊獻

更多教育
綜合能力:環保校園
【明報專訊】寫一寫 為了提升香城中學學生的環保意識,該校環保學會主席蕭非俠將在早會上演講。試以蕭非俠的身分撰寫演講辭,內容須指出學生兩... 詳情
作戰攻略:如何讓人類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明報專訊】假如人類可以有一種特殊能力,哪一項對人類生活最有意義?試談談你的看法。(2015DSE題型) □ 讀懂動物語言 □ ... 詳情
吉林神山所在地
【明報專訊】吉林省內有一座睡眠中的活火山──長白山。長白山上一次爆發已是清朝的事了,但近年也出現過幾次小規模的地震。 長白山有不少傳說... 詳情
每周一笑:粵式詞語
【明報專訊】雖然中國人都是用中文溝通的,但原來有些詞語在粵語和普通話中的意思並不相同,或是有不同叫法。例如大耳騮說的「糖水」原來是粵式中文,... 詳情
每周一笑:答案
【明報專訊】(請看附圖)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