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06 政府清拆有48年歷史的中環天星碼頭,有示威者反對,認為它盛載市民回憶。時任民政事務局長何志平撰文,認為香港近年把「集體回憶」(collective memory)一詞「用濫了」 ˙2007 政府進行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項目,拆卸皇后碼頭作道路和商廈用途,有示威者絕食留守抗爭。他們爭取原址保留,認為碼頭是香港殖民地歷史的見證之一,亦是市民的公共空間,城市規劃不應排除文物建築。時任發展局長林鄭月娥明言第三期工程的迫切性在於處理交通需要 ˙2008 發展局成立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推動文物的保育及活化工作。2月該處推出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找尋合適的機構活化歷史建築。第一批共7幢歷史建築包括雷生春(一級歷史建築),美荷樓(二級歷史建築)及舊大澳警署(二級歷史建築)等 ˙2012 中式大宅何東花園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而非法定古蹟,業主決定拆卸重建出售。事件引起該如何保育私人擁有文物建築的討論,及市民願意以多少公帑保育古蹟 ˙2014 港鐵沙中線工程土瓜灣站地盤發掘出宋元古井及遺蹟,有指如原址保留會令工程造價超支,經討論後以「先遷移、後重置」方式保育 ˙2015 《施政報告》研究落實古物諮詢委員會就歷史建築保育政策檢討所提交的建議,包括準備成立「歷史建築保育基金」。8月,三級歷史建築、港島唯一現存地佔轉角位的弧形騎樓式唐樓,灣仔同德大押被業主拆卸外牆及牌匾。由於古物諮詢委員會維持其三級歷史建築的評級,可以繼續清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