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百科﹕開發土地的矛盾
【明報專訊】「土地問題」是香港的老問題,政府一直未有長遠的解決辦法。近年有「不如開發郊野公園」的提議,引起保育人士的不滿。香港土地的用途卡在不能不開發、但又不能開發的錯節盤根死結中,當中各持份者有什麼不同的理據?
˙資料A
政府統計處預計至2044年,本港人口將增加100萬,戶數亦增加50萬。發展局長陳茂波10月發表題為《與民共議、共建「宜居宜業」的香港》的網誌,表示有關的增長相當於3.5個沙田新市鎮(不包括馬鞍山)的規模,並反擊民間團體論據,指出市區沒有「可容納三個半沙田」的閒置土地。
本土研究社成員質疑,政府重提市區無閒置土地,目的是要合理化往後的土地發展計劃。
資料來源:〈陳茂波﹕閒置土地不敷應付人口增長〉,《明報》,2015.10.18
˙資料B
面對坊間認為本港土地不能無限發展,所以政府應訂立人口上限的建議,陳茂波表明反對,指本港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若因眼前土地發展爭議就訂立人口上限,可能令將來人口老化更嚴峻,認為不應「斬腳趾避沙蟲」。
陳茂波指出就土地需求而言,目前不論住宅、寫字樓或商舖的租金、售價及空置率,均顯示各類樓面供求失衡非常嚴重,直指香港土地開發在過去十多年明顯放緩滯後。
資料來源:〈陳茂波﹕閒置土地不敷應付人口增長〉,《明報》,2015.10.18
◆政府開發土地的考慮因素
1. 受眾數目
制訂改善市民生活素質的政策時,受眾數目是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會影響大多數市民的議題往往較易受到關注,因此政府在衡量政策的緩急輕重時,多會優先處理影響範圍較廣的項目。政府如能滿足市民對房屋的要求,便能改善大多數市民的生活素質。因此,土地的開發多年來皆為政府要優先處理的政策。
2. 資源多寡
政府在制訂維持或改善居民生活素質的另一個考慮因素是擁有多少資源。社會不同人士有不同的訴求,但礙於資源有限,並非所有人的訴求都能一一回應,例如在土地開發問題上,政府便受制於土地資源不足。
3. 市民關注程度
市民的關注程度亦會影響政府評估維持或改善居民生活素質項目次序的緩急,例如市民與社會團體特別關注房屋政策,經常利用不同的方式,如公開討論、遊行、示威等表達訴求,有關議題便較受到社會、政府所關注,一般會優先處理。
◆政府開發土地的困難
1. 缺乏可動用的資源
要維持或改善香港居民的生活素質,很多時都要依賴政府可動用的資源。例如上文所述,本港人口將增加100萬,戶數增加50萬。發展局長陳茂波表示有關增長相當於3.5個沙田新巿鎮的規模,而市區沒有數千公頃閒置土地可容納「3.5個沙田」,所以長遠需要發展新界北及大嶼山土地。若想打郊野地方的主意,又會被保育團體批評。這些都是政府開發土地可能面對的重大挑戰。
2. 社會凝聚力不足
社會凝聚力是指社會大眾信任、參與、互助、歸屬感等。社會凝聚力可用兩個向度及兩個層面作量度框架。向度方面,縱向為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橫向是社會群體之間的關係。兩個層面則為主觀和客觀,主觀是指態度意見,客觀則指反映主觀感受的相應行動。例如「土地供應論壇」一方面有意見指應該盡量保留鄉郊土地和自然環境給下一代享用,但另外亦有人念及現時居於惡劣環境如茤苳漯漱H,認為政府應該繼續發展土地改善他們的生活。即使均從「人」出發,但也因為茞朝I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立場——不同市民對「社會公義」有不同觀點,有些市民認為政府應該優先考慮滿足市民住屋的需求,有些市民卻認為政府應先保育土地,這些不同的觀點令政府在施政上難以取捨。
文﹕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