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長者1患腦小血管塞 性情或變 「君子」病後講粗口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於2012至2015年間,篩查800名65歲或以上社區長者,發現近三成參加者患有嚴重腦小血管病,即腦內如蜘蛛網的小血管阻塞。該系另一最新研究跟進1013個中風個案,發現中風者若有嚴重腦小血管病,在3年內嚴重認知障礙的風險將高3.4倍。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教授莫仲棠稱,患者情緒和性格會改變,曾有人原本很「君子」,患病後言行粗暴,常講粗口,甚至在街上襲擊陌生人。
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教授朱昭穎表示,腦小血管病變的位置,在磁力共振掃描影片上會呈小黑洞或瀰漫性白色斑塊。腦小血管病患者不會如中風般有肢體無力、言語不清等徵狀出現,但病者中風的風險會較高。
反應變遲鈍 惡化或致中風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研究助理教授黃沛霖指出,腦小血管病可令患者思想反應變得遲鈍,並在計劃及處理複雜事情時出現困難,部分更會情緒低落,並對原先熱中的事物失去興趣。黃沛霖稱腦小血管病初期未必有明顯病徵,但若情G惡化,患者會出現認知功能受損,嚴重病人的臨H中風風險會增加,及早識別徵狀十分重要。
對於如何預防腦小血管病和認知障礙,莫仲棠建議,長者應監察及控制血壓、血脂、血糖水平,避免煙酒,多做運動,保持活躍社交。莫又稱,長者若出現認知退化,又同時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吸煙等腦小血管病風險因素,應及早求醫,確定是否需要進行有關腦小血管的檢查。
有患者藥後仍惡化 團隊研新療法
年屆74歲的陳伯發現自己腦筋變得緩慢和遲鈍,最終發現患有中度至嚴重的腦小血管病,亦有輕微的認知障礙。陳伯指平日想斟水,走進廚房後會忘記為了做什麼,但「坐一陣」,又會突然想起「係喎入去斟水喎」。黃沛霖解釋,陳伯稍後會記起要做的事,顯示不是記性問題,「唔係老鱄灠O得」,而是認知和判斷能力出現轉變,「係真係要留意」。
莫仲棠指出,現治療腦小血管病主要是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等風險因素,惟部分人即使已控制風險因素及使用常見藥物,腦小血管病和認知障礙仍會惡化。研究團隊正發掘更多治療方案,包括利用較新的抗血小板藥,為未有認知障礙及中風的腦小血管病個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