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說寫作隔半世紀再登殿堂
阿列克謝耶維奇獲獎,令「非小說寫作」時隔逾半世紀再度登諾貝爾文學獎殿堂。她在去年已被列為得獎熱門之一,美國《紐約客》專欄作家古雷維奇(Philip Gourevitch)當時撰文評點,認為「門戶之見」令這類作品長年被拒在諾貝爾文學獎大門之外。
門戶之見令紀實文學受排擠
古雷維奇指出,最近半世紀是紀實文學百花齊放的時期,不過文學界一直有聲音認為這類作品缺乏藝術技巧、想像力與創造力,不應與小說等量齊觀。從發行商到書店的書籍分類都可看到這種「唯小說獨尊」的心態是何等氾濫。
古雷維奇為阿列克謝耶維奇發聲,指出她的作品雖多源自訪談,可其筆下並不僅僅綜合受訪者的聲音。他舉例道,英語世界許多讀者最早接觸的阿氏作品是1990年的《鋅皮娃娃兵》,它從母親們的角度講述戰爭的殘酷,與任何描述戰爭的小說相比,具有獨一無二的創作風格、激情、政治智慧與悲劇視野。
台專家﹕作品展現人道關懷
台灣政治大學斯拉夫語系副教授鄢定嘉表示,阿列克謝耶維奇是記者出身,在作品中匯集了歷史中人們的感受,透過人的話語、生活細節的描述,探究「存在」的問題。她多半不以批判的方式書寫災難,而是從大眾命運、人道關懷角度,思考歷史事件、悲劇發生的原因。
「非小說寫作」獲諾貝爾文學獎早有先例。歷來第2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來自德國的1902年得主蒙森便是歷史學家,在他之後還有多名歷史學家與散文隨筆作家獲獎,最為人熟知的當屬英國哲學家羅素與首相邱吉爾。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