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菜變上菜
漬物,製作過程看似麻煩,為何令人着迷?
製作漬物,器皿要消毒、食材削皮切片,
有些還要用鹽醃,瀝乾水,才能入瓶調味,
還要再待上一段時間才製成,
少一點耐性不能成事,怕麻煩的也不會做。
古人沒有冰箱,又或因着節儉的美德,
要把吃不完的食材儲存,
於是以醃漬的智慧保存食物,
造就了各式醃漬美食,
像韓國泡菜、日本酸蘿蔔、梅子、
中國蕎頭、意大利鯷魚等等。
到了現世代,我們有了冰箱,
而且隨時買到食物,
但醃漬食物角色依然重要,
生機飲食廚師Gee Wong認為,
「醃漬食物,是留住季節的美,
只要動手花點心思,
便可以把吃不完的剩菜,變成上菜!」
廚房中的剩菜,
加點鹽加點糖待一會發酵,
時間,能為它們增添風味。
製作漬物,不止留住食物,
更反映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
若事事只求效率,
因為怕麻煩而這樣不做那樣不幹,
往往造成很多浪費,
所說的,不止你廚房裏的剩菜。
文/ 李佩雯
圖/ 陳淑安
編輯/ 屈曉彤
用盡食材更快樂
西瓜皮可醃漬,吃剩的半個椰菜可製作健康泡菜,點子新奇環保。飲食廚師Gee希望從食物的美味中,啓發大家珍惜地球資源,不要浪費。
Gee跟一般廚師有點不同,不止堅持食物以最佳狀態上桌,調味料和食材也盡量自己做,重視食物來源。Gee茹素八年,當年因工作繁忙,應酬時常大魚大肉,有一天,身體終於響起警號,「那時候想,吃肉不見得令人開心,何不改變一下飲食習慣?」茹素多年後,兩年前嘗過raw food(生機飲食)便一吃愛上,到美國修讀Raw Vegan Food的課程後,更令她不能自拔。Raw food泛指不經明火,在42℃以下烹煮的有機素食,烹製上有一定限制,但她認為,「雖然不是每種食物都適宜做raw food,但它可給你無窮無盡的探索空間,很好玩。」 例如翠玉瓜可以變身成「意粉」、沙葛和椰菜花可做成「米飯」、椰青肉可變成「餃子皮」。更重要是,創作一款餸菜時,她可用盡每一種食材,很多被我們掉進垃圾筒的剩食,原來也有它的價值。「例如茴香,一般只用它的根,其實茴香葉可用來煲魚湯,味道很匹配。羅勒的莖可用來煲雜菜湯,像今次工作坊示範的西瓜皮,也可做漬物,雖然它們未必是主角,但也很健康。只要在廚房多花一點時間,便做到很多創意菜式。當可以用盡一種食材的各個部分,變成有意思的食物,比新買一種食材回來更快樂。」Gee認真的說。
留住季節美好
漬物製作,講求的都是時間和心機,卻是她最愛炮製的食材之一,在她眼中,「漬物是留住季節的好,例如青瓜、椰菜,吃不完用來做泡菜是很好的材料。」
她今次製作的泡菜,沒有使用韓國辣椒粉,沒有魚露,是素食版的泡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