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小一自行收生昨開始接受報名,本港及雙非家長繼續爭取北區學額,有雙非家長形容香港社會反內地風氣盛,「外出時都會感到有點緊張」;有港人家長則明言不歡迎跨境童「搶學額」,不過亦有本地家長認為兩地學生可互相學習語言,互惠互利。部分北區小學校長預料今年區內學額仍然緊張。
昨晨下雨,上水惠州公立學校輪籌情况較往年冷清,記者粗略估計,昨晨逾三分之一前往報名的為跨境學童家長。來自羅湖的雙非家長鄭先生說香港與內地的教育制度不同,故5年多前選擇在港誕下幼女,「兒子在內地讀書,女兒在香港讀幼稚園,兩個明顯有分別,女兒禮貌、衛生和學識都較好」,他又為女兒報讀了中國舞及畫畫班,計劃再讓她補習英文,追上學習進度。
到上水校遞表 1/3跨境
居住深圳福田的雙非家長張女士說,女兒廣東話不算流利,但不擔心,「現在香港很多小學都講普通話」,但她指香港社會反內地人風氣盛,外出時會感到有點緊張,「你們香港人排斥我們,我沒搶你們資源」。
「他們(跨境童)搶光學位,不歡迎他們來。」本港家長何女士則稱,為女兒報幼園時已感到內地人令學額緊張,幸好其子正就讀惠州公立學校,女兒受惠「世襲制」必獲取錄。本港家長張女士則認為不應帶有色眼鏡去看待跨境學生,兩地人其實可互惠互利,「他們教我們普通話,我們教他們廣東話」。
惠州公立學校校長黃永強說,過去自行收生接獲的申請逾半為跨境童,取錄的學生則有三分之一為跨境童,料今年情况相若。
雙非童投靠港親戚入港校網
部分雙非家長安排子女來港「投靠」親戚,以躋身本港校網(而非跨境校網),增加統一派位入讀網內學校的機會。上水鳳溪第一小學校長朱偉林稱,截至昨日收到的180份小一入學申請表中,有一名學童居於北區的姑母家中,校方有詢問原因及真偽,家長解釋該學童一直跟姑母住,校方接受,但也再三提醒他們該住址應是學童的唯一住址。朱補充,只要學生可證明確實住在親戚家中便可,不會作過分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