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的交通工具常設有關愛座,目的是提倡讓座文化,同時教育普羅大眾「敬老」及「關愛」等觀念。不過,今天社會都把關注點放在青少年讓座與否的行為,只要有青少年坐在交通工具的座位上,而旁邊又恰好站了一名長者,此情此景多被人拍下並上載到社交網站,然後隨即引來抨擊。網上意見紛紜,有人認為青少年沒有讓座的必要,但亦有人批評這是一種自私的想法。在我看來,青少年確應懷有關愛別人之心,自發讓座予有需要人士,不過我認為讓座並非一種固有的責任。 讓座非固有責任 首先,我們絕不應因為網上各種「批鬥」行為而否定讓座本身的意義,自行讓座予有需要人士本來就是一種關愛的表現。青少年作為社會的未來棟樑,理應有關愛助人之心,這不僅是香港人應有的表現,更是一種人類的美德,所以,社會認為青少年應該主動讓座也不無道理。 矯枉過正失關愛意義 我雖同意青少年讓座,但絕不支持香港人矯枉過正。我曾聽聞有坐在港鐵座位上的學生被一名站立的中年女士鄙視,不滿其沒有讓座,使得該學生急忙讓座。此外,網上也不乏青少年因身體不適於是坐在關愛座,而受到指摘的內容。這些例子看似極端,卻是常有之事,因而出現「香港的交通工具座位並不是給青少年坐」的諷刺說法。過分強調讓座文化會否對時下青少年太嚴厲了?青少年應讓座是否就代表他們沒有坐下的權利? 其實青少年讓座與否不是非黑即白,理想的讓座文化應是自發性的讓位,真正因助人之心而行動。若以批鬥形式把讓座變成細綁青少年的規範,讓座行為只會淪為冷冰冰的規條,失去原來的意義。所以我認為,青少年是應該讓座,但卻並非他們固有的責任。 文﹕屯門官立中學中五生 林倩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