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區議會「社區參與計劃」的撥款制度下,任何地區組織都可以申請撥款舉行文娛康體或公民教育等活動。本報翻查18區區議會文件,統計今年7、8月期間,各區地區組織申請「社區參與計劃」撥款舉辦的各類型活動及其數目。暑假期間全港最普遍的活動就是「一日遊、茶敘、晚宴和生日會」等聯誼活動,佔活動數目33%(見表)。據區議會的財務文件,18區議會用於資助這類聯誼活動的公帑,單是7、8月已高達260萬。
政府用錢資助旅行、食飯是否合適?有學者說,為市民提供康樂活動是無可厚非,最重要是確保區議會審批撥款時公正。明報記者 楊康琪
多個區議會在制定年度「社區參與計劃」撥款預算時,都會預留一筆款項,予區內的互助委員會和業主立案法團舉行旅行和茶敘等活動。九龍城、屯門和黃大仙區是全港舉辦最多「一日遊、茶敘、晚宴和生日會」的地區。
胡志偉﹕增街坊歸屬感
民主黨黃大仙區議員胡志偉表示,互委會為居民舉辦各種活動,增加街坊的歸屬感,已有悠久歷史,加上民政署鼓勵各區要做好社區建設工作,因此舉行一日遊、茶敘的活動是普遍的,「客觀上這類活動是受歡迎,因為大家都是靠飲飲食食互相認識」。他說,難以說利用公帑辦這類活動是錯的,因為活動都是旨在社區建設。
陳雲生﹕審批不針對黨派
民建聯屯門區議員陳雲生說,屯門是基層社區,地方資源不足,需要依賴政府撥款舉行地區活動。雖然區內有約千個互委會和業主立案法團,但撥款予這些組織都是有上限,每個組織一年平均會舉行2至3次活動,一日遊等活動主要由地區團體申辦。他又說,不論泛民建制,「個個黨派都有申請(撥款)」,強調區議會審批申請時,是視乎活動的內容和規模,審核時不會針對任何黨派。
除了標明是一日遊和茶敘等聯誼活動,亦有不少組織會以慶回歸、慶國慶等舉行「飲飲食食」的活動,如「灣仔社區聯會」獲批近3萬元舉行「慶回歸環保講座茶敘」,申請書指活動會在區內酒樓舉行,旨在凝聚灣仔居民及宣揚環保意識。
學者﹕活動助基層添色彩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表示,區議會撥款為市民提供文娛康體活動,增添居民的生活色彩,「好難叫區議會不要做」,特別是在暑期期間,有不少低下階層的小朋友無法負擔外遊活動,地區組織舉行一日遊反而可以補足這個問題。但鍾強調,最重要是監察區議會審批撥款申請時,有否出現「批給自己人」的情况。
另外,本報昨日報道,東區區議會批撥款予東區文藝協進會有限公司,而協進會內多名核心成員均是當區議員,有「批錢給自己」之嫌。身兼東區文藝協進會有限公司第三副主席的獨立議員杜本文表示,自己是東區兒童合唱團管理委員會主席,因為民政處早年把合唱團併入協進會,他才順理成章當上第三副主席。他強調合唱團主要靠籌款取得經費,自己亦刻意不參與區議會的審批委員會批款,而合唱團亦非建制派團體,活動不是「蛇齋餅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