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城市人少接觸大自然,漁農自然護理署與環境局將於本月22日首辦「香港生物多樣性節2015」,為期3個月,其間除了有觀鳥、考察濕地及泥灘等活動外,市民可以參加漁護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的工作坊,在該處探索本地常見青蛙。
根據漁護署資料,現時香港有23種青蛙,較常見的有黑眶蟾蜍、斑腿泛樹蛙、粗皮姬蛙,以及香港獨有的盧氏小樹蛙(見圖)。
黑眶蟾蜍分佈於全港各地,最常於城市出沒,其眼睛上蓋有一小黑眶,猶如戴了粗框眼鏡。高級自然護理主任陳堅峰說,由於坑渠的回音令牠們的叫聲更響亮,有利求偶,故牠們多數藏於渠道內。其耳後腺會分泌毒液,可用作入藥以提煉蟾酥,有強心及升壓之效。「大眼仔」斑腿泛樹蛙同樣分佈全港各地,有別於其他蛙類,牠不會在水中產卵,其卵團多懸掛於樹幹、矮樹叢、水潭上的石面或牆邊。
粗皮姬娃叫聲如鴨子,春夏雨後會聚於池塘邊的草叢鳴叫,蕉坑、石崗、羌山及沙螺洞等地均見牠們的蹤影。香港獨有的盧氏小樹蛙,鳴叫聲如「噹噹聲」,是香港體型最小青蛙,身長僅1.5厘米,分佈於南丫島、大嶼山、蒲台島、大潭及蕉坑等地。
少接觸大自然 小孩見昆蟲害怕
香港生物多樣性節2015—「愛‧識自然」於本月22日至11月15日舉辦,其間聯同20個團體推出逾120個活動,包括親子遊、導賞團、同樂日、展覽及講座。首個活動親子遊於8月22日在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舉行,當中有親子郊野定向及攤位遊戲,為即場報名。
陳堅峰指城市人較少接觸大自然,其5歲兒子早前於郊外見到昆蟲,竟感到害怕,後來接觸多了情况才好轉。他希望市民能透過多樣性節親身接觸大自然,了解更多。活動詳情可瀏覽漁護署網頁。
■香港生物多樣性節2015—「愛‧識自然」
日期﹕8月22日至11月15日
簡介﹕逾120個親子遊、講座、同樂日、工作坊及展覽
主辦﹕環境局、漁護署
註﹕詳情可瀏覽漁護署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