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台灣「反課綱」運動的「反國教」身影
台灣高中歷史課綱在台灣社會所引發的爭議,最終以數以百計的高中生挺身而出,透過衝擊教育部及連日靜坐抗議的行動,而成為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此情此景,除了讓人聯想起去年3月「太陽花」學運中台灣大學生闖進並佔領立法院那驚心動魄的一幕之外,倘將視角放在近年來「中國崛起」下此起彼伏的香港與台灣學生/公民運動的脈絡來看,可能更使人覺得與2010年香港的「反國教」運動似曾相識。
台灣的「反課綱」運動方興未艾,倘在此階段即要為該運動作完整評述恐怕為時尚早。然而,從已呈現的幾個面向而言,不難窺視出「反課綱」與「反國教」之間許多酷似的共同點。
「反課綱」與「反國教」酷似的共同點
其一,「反國教」與「反課綱」都是以反對教育行政當局正在推動的、涉及中學課程內容的學生/公民運動。前者是因當年香港教育局欲設置獨立的「國民教育科」所引發的反彈,後者則是圍繞在台灣教育部主導的「台灣高中歷史課綱微調案」的爭議。
其二,反對運動的主角為中學生。港台因學制不同,在「中學生」的稱呼上有所區別。香港是行中一至中六的同校一貫制,台灣和日本等國則初中與高中獨立分校居多。這次引發爭議的「課綱」問題屬台灣的高中部分,因此抗爭的學生主要是高一至高三的高中生。戰後世界各地學運的抗爭主體均為大學生,港台這兩次學運則以未成年的中學生做先鋒,一方面是爭議的內容所直接涉及的是中學課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學運在港台年輕化的趨勢。事實上,去年以大學生為主體的無論是「太陽花」學運還是「雨傘運動」也都不乏中學生的參與。
其三,事件重創政府的威信,削弱了其繼續執政的認受性。「反國教」是梁振英入主特首辦公室後第一起危及政府正常運作的社會運動,梁振英特區政府被事件搞得灰頭土臉,雖然事件以特區政府妥協讓步而落幕,卻也嚴重影響梁特首繼續執政的認受性。此後梁的支持度一直無法恢復,事件並為後來爆發的「雨傘運動」埋下伏筆。台灣的「反課綱」運動則是發生在「太陽花」學運及受其影響的「九合一選舉」之後,運動既進一步打擊了民撕黻身^九政府的信任度,也影響了國民黨在已打響的2016年總統大選的氣勢。
其四,事件牽動兩地社會內部相異的認同意識形態的敏感神經,造成了社會的進一步撕裂。「反國教」是香港主流社會拒絕中共史觀強加於學校教育的社會運動,支持者大多是泛民及本土派支持者。相反,站在政府推動國民教育獨立設科政策一邊的則主要是親建制派的「愛國勢力」。「反國教」運動透過泛民與本土派支持者的加入及內部整合,形成反梁振英政府的強大勢力,為後來更具爆炸力同時也引發社會進一步撕裂的「佔中」/「雨傘運動」奠定了基礎。「反課綱」運動則觸及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在「中國」與「台灣」兩大坐標之間糾纏不清的認同意識形態,並因此進一步觸發藍綠兩大勢力另一波的政治角力。
誠然,「反課綱」運動與「反國教」運動也有許多相異之處,包括政府的應對與市民的參與度及其影響。然而,從台灣「反課綱」運動,我們看到了「反國教」運動許多熟悉的身影。究竟是純屬偶然,還是歷史在「中國崛起」效應下的重演,有待進一步深究。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