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錦星:發展好時機欠人才 200公司申駐科學園 兩年增67%
【明報專訊】香港近年銳意推動創新科技產業,科研重地之一的香港科技園,今年有200間科技公司申請進駐沙田科學園,兩年間增加近67%。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馬錦星表示,現時是發展創科產業的「好時機」,但缺乏人才,而過去10年本港經濟漸「單一化」,側重金融和旅遊,「情G就像一張三腳椅,若一個產業受經濟衰退影響,整張椅就倒塌」。
明報記者 余瑋
培育500公司 八成存活
科技園籌劃作科技創業和生物科技的「科技創業培育計劃」,數據顯示10多年來培育約500間科技公司,至今約80%仍在營運,籌集逾10億元天使或風險基金,共取得逾800個知識產權專利,當中申請宗數過去兩年明顯增長,由2013年約有120間,增至今年200間,增幅近67%,成功申請比例則由2013年65%減至今年50%。
新血不足支持產業
馬錦星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現時本港發展創科產業屬好時機,但當下最缺乏人才,每年培訓專才仍未足以支持產業。
馬錦星認為,若本港循「再工業化」方向發展,重點發展6至8個高科技產業,可增加新就業機會和帶動出口貿易。
新產業可貢獻15至20年
他舉例,中國和美國的製造業佔全國GDP分別為32%和13%,相對本港則不足2%,故本港有空間善用多間大學科研,發展新興科技和自動化生產,如以現代光學機器取代人手檢測產品品質,或在港生產新醫藥,製造一個可維持15至20年的生態經濟。
他舉例,從美國矽谷回流香港的鄭灼榮,2003年加入科培計劃後研發電路晶片設計,至今營業額高達8億元;另有從美國回流的老夫婦,看中香港貼近中國市場,4年前參加計劃進駐科學園,研發糖尿病唾液試紙,偵測身體葡萄糖濃度等。
望創科局領頭 倡借鑑鄰國
馬錦星期望,待政府設立創科局後,可統籌和鼓勵不同政府部門帶頭使用本港創造的新技術和產品,科技園希望協助政府、產業、大學和研究院四大持份者聯繫合作的可能性。
他又建議,港府可集鄰近國家創科經驗之大成,如新加坡政府執行有關項目時效率高,因而吸引海外企業投資;韓國政府則多與大型私企合作科研,而台灣創業家的膽識亦值得港青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