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自生自滅
本月9日,貴州畢節市茨竹村4名留守兒童在家喝農藥自殺身亡,最大的哥哥13歲,最小的妹妹僅5歲;輿論嘩然。據內地傳媒報道,4個小朋友的母親離家一年有餘,父親外出打工且曾家暴,直到4個孩子遺體火化,仍未回家。大兒子的遺書中寫道:「死亡是我的夢想,今天終於實現了。」本月18日在北京發表的《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况白皮書(2015)》顯示,全國6,100萬留守兒童中約15.1%、近1,000萬孩子一年到頭見不到父母一面,即使在農曆新年也無法團聚,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堪憂。 明報記者
《南方都市報》報道,自殺4兄妹皆正常入讀小學和幼稚園,一棟新建的二層樓房是他們的居所,樓房背後的棚屋裏養着兩頭豬。經警方調查,家中尚有玉米等糧食1,000多斤,銀行存摺中尚有逾3,460元(人民幣)的存款。
「死亡是我的夢想 今天終實現」
《中國青年報》報道,4兄妹的母親任希芬因丈夫長期家暴而離家出走,從去年3月起就再也沒有見過這4個孩子,直到聽說死亡名單中有一個孩子的名字和大兒子相同,才知道這是自己家的事。而父親張方其於今年農曆年後出門打工,直至本月13日孩子遺體火化還未回家。
當地公安局公布大兒子的遺書寫道:「我曾經發誓,我活不過15歲,可中間的意外讓我活了這麼多年,我現在14歲多,死亡是我多次的夢想,可是我從沒有實現過,今天,終於實現了。」驗屍時,警方發現孩子臀部有7處損傷,死前2至3天形成,傷口邊緣整齊,深度較一致,警方分析可能用削水果的刀具劃傷。
父母長期在外 孩子如活在孤島
心理學有一句名言:「無回應之處,就是絕境。」在家暴的環境中長大,父母長期不歸家,性格孤僻的幾兄妹就如同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孤島之上。中新網引述最近發布的《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指,在全國6100萬留守兒童中,有近1000萬在這種絕境下長大,他們一年到頭見不到爸媽,當中有逾260萬人甚至一年連父母的電話也接不到一次,一年電話聯繫一到兩次的有885萬,3個月通話一次的有1519萬。
《白皮書》由「上學路上兒童心靈關愛中心」對雲南、廣西、貴州、山東、河北、甘肅六省區農村的兩千多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還顯示,中國留守兒童心理危險系數呈現明顯的地區差異:從東到西明顯上升,其中西北地區最為嚴重,無論是「煩亂指數」(對於現狀的焦慮)還是「迷茫指數」(對於未來的焦慮)都達到最高,西南地區次之,中部再次,東部最低。
西北地區留守兒童最「煩亂迷茫」
如果父母不能保證每3個月與孩子見面一次,孩子的「煩亂度」將會陡升,對生存現狀產生焦慮,而只要保證每周1到2次的聯繫,孩子的「煩亂度」就會明顯下降。此外,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還存在「性別差異」:女孩無論是煩亂指數還是迷茫指數均普遍高於男孩。《白皮書》認為,女孩發育較早,心思更加細密、敏感,更為內向不輕易表露,因此留守帶來的心靈創痛無論是深度還是持續程度都會更加明顯。
調查還發現,每天一至兩小時的玩耍能最大限度降低孩子「煩亂度」,但整天玩耍的孩子「煩亂度」更高,與之相應,每天做一到兩小時作業的孩子心理狀態最佳,但隨着作業增多而變差。調查又發現,母親的陪伴是孩子最大安慰:無論是母親單獨外出打工還是父母都外出,孩子心理狀况都明顯差於父親單獨外出打工、母親留守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