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規劃洪水橋新發展區時,曾多次評估可否保留5條非原居民村,但最後仍認為5條皆清拆,最大障礙是村落位處日後的市中心。政府消息說,考慮新發展區的發展方向時,是從整體規劃研究,並無考慮村落是否原居民村抑或非原居民村,「如果要很勉強保留這些非原居民村,一定會影響未來市中心的完整」。 洪水橋新發展區範圍內有22條村,當中17條不受影響。政府消息人士解釋,餘下5條非原居民村,其中亦園村、田心新村及石鼰籈嬪齱A位於未來擬建的洪水橋西鐵站及市中心範圍內。餘下的新生新村及沙洲里二村,雖然較為遠離鐵路站,但亦屬市中心一帶規劃,當局有需要徵收土地全面發展,例如為配合未來的商業中心,提供休憩用地及社區配套,勉強保留會影響市中心規劃。 消息人士稱,考慮新發展區的發展方向時,是從整體規劃研究,沒有考慮村落是否原居民村還是非原居民村,但消息人士稱部分原居民村有歷史價值,加上一般規劃新發展區的鄉村式用地時,亦須參考村界範圍及原居民對丁屋的需求,有需要預留土地作有關規劃。 學者質疑藉口收寮屋地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姚松炎認為,問題關鍵並非拆村建公園是否公平,而是政府奉行的寮屋政策,不承認數十年來租住或住用土地搭建寮屋的非原居民村權益。他質疑,發展新市鎮只是藉口,收回寮屋土地配合發展,而在規劃區內增加綠化和公園,可令公眾易於接受方案。 姚說,他剛去過台灣考察,當地城市規劃重視以人為本,制訂圖則時,先查詢受影響居民是否願意遷走,保護市民對地方的歸屬感。他稱,如果政府允做調查,可透過調整發展區或原村搬遷等模式,解決非原居民的安置問題,保存他們原來生活模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