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爭議聲不斷的教育改革經歷逾10年,2005年前教育統籌局長李國章公布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報告,勾劃新學制課程。報告提出以校本評核增補公開考試,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能力,以減少單一公開考試所引發的壓力,校本評核分數佔科目15%至30%。昔日積極參與教改的退休中學校長戴希立表示,在有關選修科取消實施校本評核後,教育局需關注科目的國際認受性,尤其西方國家很重視校本評核。他相信當局已就這方面做工夫,與相關海外機構溝通,確保有關科目沒影響其認受性
校評比重 英澳佔一半加拿大100%
據當年的新學制報告指出,海外教育制度愈來愈重視校本評核,而香港新學制削校本評核如反其道而行。報告指出,英國和澳洲的所有考試機構採用校本評核,所佔比重通常達50%,加拿大各省更採用100%校本評核。愈來愈多港生報讀的國際預科文憑課程(IB)亦非常着重校本評核。當年報告期望,長遠令校本評核成為所有科目評核的一部分。
不過,由於學界多年來炮轟校本評核加重教師工作量,亦出現學生作弊等問題,令校本評核推行時間表不斷延遲。
國際文憑重校評 佔語文科30%
國際文憑(IB)有外部評估和內部評估,前者即一般考試,後者類似校本評核,因應學科提供課堂習作、報告或實驗評估。以語文科為例,內部評估所佔分數為30%。拔萃男書院國際文憑統籌主任胡家麟表示,內部評估旨在了解學生日常學習的成長幅度,而教師批改學生內部評估後,會將副本透過網上讓兩名來自海外的資深閱卷員先後覆核,可確保評核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