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早前曾在本欄提及我在南美洲、印度旅遊時,告訴外國人,我們華人連小學生都看得懂三千年前的古漢語,他們無不嘖嘖稱奇。相反另一文明古國印度,印度人和印度人之間,竟然只能用英語溝通。 我在舊公司工作時,我們的新加坡分銷商是印籍人士Pradeep先生。認識了十多年,我觀察到每次他和印籍秘書小姐交談時,都用英文,包括我們開會的時候,他們兩人交頭接耳還是英文。為什麼不講印度語呢?我納悶了,這樣,商業伙伴就聽不懂他們在談什麼了!會後,我問秘書小姐,她很尷尬地猶豫了一下:「我不會講他的印地語(Hindi),我是講泰米爾語(Tamil)的。」我接嘴:「那麼,用手寫總可以吧?我不會講潮州話,也可以寫漢字和潮州人溝通啊!」她說:「我們的文字也互不相通,大家都看不懂對方。我們相通的語言,只有英文!」 Pradeep先生指茼菑v的鼻子,很驕傲地自稱是雅利安人種,因為他是剎帝利種姓,是印度種姓制度第二層,僅次於婆羅門。秘書小姐知道自己是達羅毗荼人,她的丈夫也是。 70%人用印地語 舊世界文明之中,亞洲西南兩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流域文明已經完全在千年前阿拉伯化。但印度和中國同屬文明古國,血緣傳承數千年,保留了自身的古代語言和文字。中國方言有千種,多謝秦始皇,我們有統一的漢字。但印度人沒有後者,口語方言固然無法溝通,印度鈔票後面印的廿多種書寫語言皆為官方語言,其中最主要的是北方使用的印地語(Hindi),這就是雅利安人的梵文發展出來的,使用人口約佔總人口的70%。 梵文地位固然高尚,如同西方世界的拉丁文,成為宗教經典語言,優雅得來令玄奘也「五種不翻」,印地語就是西方世界的意大利語,成為拉丁文的現代版。而南方使用的達羅毗荼語系,即土著語言,使用人口約佔總人口的22%,最大的一支就是泰米爾語。 「幾多」、「幾時」用逾千年 粵語的地位和泰米爾語一樣,在現代漢語中並不受重視,被視為地區方言。清末中國學習日本,想統一口語,就稱北京音為標準的官話是「國語」。其實,我們粵語的歷史比北京話古老得多,「幾多」、「幾時」看上去像現代粵語口語,但可追溯至南唐的「問君能有幾多愁」、宋朝「明月幾時有」等古詩詞,已經有過千年的日常使用。 文:旅遊作家 項明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