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意識及資訊不足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指出,在實現《生物多樣性公約》和相關公約的目標時,最嚴重的障礙之一是公眾不理解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福祉的重要,各持份者就不可能採取必要措施,將關注生物多樣性納入日常生活和習慣。同時,公眾缺乏意識令議題的政治優先關注程度較低。
2010年,一項針對10個國家逾1萬個5至18歲兒童和青少年的調查顯示,作為個人、消費者和公民,人們願採取行動保護生物多樣性,但有感沒足夠資訊來決定應採什麼行動。香港也有類似情况,WWF香港分會2014年11月訪問563人,逾九成人稱若得悉該海鮮是「非環保海鮮」,會拒絕選購,但逾六成人指選購時未獲足夠資料判斷海鮮是否「環保海鮮」。該會建議食肆及超市提供海鮮品種、來源及生產方法。
發展與保育之爭
人口增加,對資源的需求愈來愈大,如何平衡城市發展和環境保護,考驗一地政府。香港昂貴的「蝸居」令市民苦不堪言,但土地有限。2013年9月,發展局長陳茂波稱有意見指可討論開發郊野公園,引起爭議,前天文台長林超英比喻建議為「思想的癌細胞」,認為一旦開了先例,郊野公園就會不斷遭蠶食。評論指出香港並非無地,只是政府未有好好利用,如新界有大批荒廢棕地可供發展。
大型工程在環境方面只有環評報告把關,綠色大嶼山協會成員Clive Noffke接受報章訪問時批評,環評只集中討論在破壞後的緩解措施,而非從規劃階段就開始把關,認為港府在城市規劃時未有遵守《生物多樣性公約》精神,港珠澳大橋、機場第三條跑道等發展項目,均損害香港珍貴的天然資源。
■相關概念
價值觀(value)
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
生活方式(lifestyle)
瀕危物種(endangered species)
生活素質(quality of life)
生態失衡(ecological imbalance)
綠色消費(green consumption)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參考資料
life.mingpao.com/htm/dl/20141218BZ.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