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若被人出言攻擊,你會怎樣辦?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領導人之一魯迅,21歲時到日本學習日語及醫學,然而在學時因看過一部關於日俄戰爭的紀錄片,片中的中國人當俄國間諜被日本人槍斃,中國同胞卻駐足圍觀,魯迅有感「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棄醫從文,希望能改變中國人的「劣根性」。 魯迅棄醫從文為救國 魯迅曾在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到廣州中山大學擔任文學系主任,同年10月他再辭去中山大學職務到上海。他支持學生愛國運動、抗議三一八慘案等,並作下不少與「救國」有關的作品。他在上海期間寫下舊體七言律詩〈自嘲〉,全詩是﹕ 運交華蓋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 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 管他冬夏與春秋 最受後世傳誦的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其中「橫眉冷對千夫指」指儘管面對四方八面的攻擊、打壓,他不為動搖,堅守信念;面對「千夫指」,他仍可「橫眉冷對」。下句「俯首甘為孺子牛」引用了《春秋左傳.哀公六年》的典故:「鮑子曰:『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春秋時期齊景公因鍾愛幼子,身為君主卻跟幼子玩「騎牛牛」遊戲。從詩中最後兩句「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可見,魯迅「自嘲」甘於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關心身邊人、堅持自我,不理會旁人指點,被認為是對當時社會極度失望,以至寧可茞援顙倥鉹H也不願再理會社會,實際上是晦氣說話。 知多 新文化運動旗手魯迅 魯迅既是作家,亦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他出身書香門第,祖父周福清是清代同治時的進士,父親周伯宜是秀才,他本人亦飽讀傳統典籍,對舊體詩有一定造詣。魯迅寫有雜文、評論、散文、短篇小說等,亦有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後的新文學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著名作家郁達夫曾評價:「如問中國自有新文學運動以來,誰最偉大?誰最能代表這個時代?我將毫不躊躇地回答:是魯迅。」 文:Ge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