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那場罷課最終勝利
教協潘天賜:靠漸進策略 理性政府
【明報專訊】全國人大常委會明日將表決特首普選框架,泛民表明若方案不符國際標準便會啟動不合作運動,包括罷課。其實,香港曾有一場成功的大規模罷課,就是1973年「文憑教師減薪事件」引發的小學罷課運動,當年擔任教協籌委會成員的潘天賜憶述,罷課採取了循序漸進策略,把「癱瘓升中試」這「原子彈」留在最後,加上談判對手港英政府較理性,不願見到最壞情G出現,談判才能成功。他說,當年包括司徒華在內都對罷課不抱樂觀,有心理準備一旦「原子彈」爆發,政府及教師團體會兩敗俱傷。
13教師團體組秘書處抗減薪 司徒華領導
教協監事會主席潘天賜接受本報訪問時憶述,罷課是因為港英政府把文憑教師從公務員薪級表中剔走,變相令教師大減薪,早在1970年已引起一班師範學生反抗,但沒有效果,後來官校教師組織、津校教師組織、師範校友會、教協籌委會等13個團體組成香港教育團體聯合秘書處,展開大規模抗爭,當時領導人物包括其後出任教協會長的司徒華。
分階段罷課 癱瘓升中試最後殺手
在司徒華領導下,聯合秘書處仔細研究後,決定分階段、循序漸進的罷課策略,潘天賜說﹕「我們不像工廠罷工,這種策略我們判斷是行不通,老師很難堅持下去。所以要逐階段來,首先罷一日,然後希望與政府談判,之後再罷兩日,而第三次罷課時間,則選正升中試,要癱瘓升中試。」
那次罷課並非要求教師不返學校,而是要求教師不教書,「可以同學生玩,可以讓學生自修」,聯合秘書處亦在罷課前發布告家長書,呼籲家長如支持教師罷課的話,那天便不要讓子女上學。
第二次罷課後政府妥協
首兩次罷課分別是1973年4月4日和4月13、14日,有近八成學校的教師參與,很多學生都沒有上學,初時港英政府態度強硬,但在第二次罷課後,政府妥協,主動與聯合秘書處接觸,結果還未啟動5月2、3日的升中試罷監考,政府已答應取消減薪。當年也有些學校堅決反對罷課,要求學生全體上學,並要求教師授課,更請來電視台拍攝如常上課情G,亦有佛教學校在4月13日延長清明假期兩天,令教師「欲罷不能」。
倘癱瘓升中試 料兩敗俱傷
對於當年罷課成功達到目標,潘天賜提出幾個因素,首先有「癱瘓升中試」這殺手寣A而之前的分階段罷課是為談判製造機會,但當時他們已作了最壞打算,「當時我們比喻那個(癱瘓升中試)是原子彈,如果我們不做好原子彈,就沒威脅,但不是隨便爆,爆完就一齊死。大家都明白,如果真的爆,會兩敗俱傷,不可收科。」他指出,最壞情G是教師失去了市民的支持,亦會有很多教師選擇離職,令香港的教育事業停滯下來。
指港英政府較理性 面對北京難談判
然而,有殺手嶀握ㄟ驉A還要有個理性、不想最壞情G出現的對手,潘天賜說﹕「當時港英政府理性些,不想情G惡化下去,而且要向倫敦解畫,所以願意談判及妥協,不似現在北京般,講一句國家安全最重要,不怕面對任何挑戰,還有什麼可以談判?」
潘說,那時還有天主教區主教徐誠斌、聖公會及中華基督教會三大宗教領袖從中斡旋,與政府談判,讓港英政府可以有個順水推舟的下台階。
明報記者 周展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