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執法成新常態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日前披露,該機構已對日本12家汽車配件生產商合計罰款12.354億元人民幣。這是中國開展反壟斷調查以來開出的最高金額罰單。
對此,坊間既有對嚴厲打擊競爭規則破壞者,創造公平市場秩序的叫好聲,也有主要發端於外媒的對中國選擇性針對外企執法的質疑。不過,無論如何,作為中國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工程,在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大環境下,反壟斷執法的常態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從價格管制到護航競爭
自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官方一直致力於轉變政府定位,更加尊重市場規律。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縮減行政定價的數量,由市場的指揮棒來促進資源更為高效的配置。僅2014年上半年,官方就已先後放開26項商品和服務價格。
不過,相比於完全由政府定價,另一個極端的情形也會讓價格的指揮棒失效,那就是壟斷。對於中國來說,這一方面的風險尤其明顯。由於法律不完善,信用體制不健全,在缺乏約束的情况下,經營者也容易濫用壟斷地位。
發改委反壟斷局局長許昆林曾經開玩笑說,反壟斷執法短時間內出現爆發式增長,很大一個原因是相比於歐美市場企業極力掩蓋壟斷行為的情形,內地市場很多壟斷行為都擺在枱面,有的企業還會將相關信息在自己網站上公布。在這種情况下,中國要更好發揮市場作用,避免過去行業一放就亂價格一放就漲的怪圈阻撓改革,就必須築好籬笆,避免市場走向另一個極端。反壟斷的頻繁亮劍,也就成為必然結果。
從目前情况來看,執法機構之所以能順利掌握涉案企業的鐵證,和對寬大原則的嫺熟運用不無關係。由於中國反壟斷法規定,執法機構對於壟斷企業可以處以上一年銷售額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十的處罰。
高額的潛在罰款壓力,讓「首先自首、免除處罰」變成涉案企業的一根救命稻草。要給企業施加壓力,迫使其自首,首先需要讓企業相信當地政府反壟斷的決心。
由於中國在2013年前沒有任何針對外企的反壟斷執法,在歐洲、美國和韓國均扮演污點證人角色的,韓國三星在中國卻一直在觀望。不過,很快,三星就為其對中國反壟斷執法決心的誤判付出代價。發改委反壟斷局日前對12家日本汽車配件生產商的調查同樣得益於「寬大政策」的運用。而且,執法者還根據企業的配合程度開出了階梯式的罰單,巨大的罰款落差也有助於鋪墊未來的執法。
除了強調真憑實據,在外商投資轉入中低速增長的情况下,執法者必須確保程式正義化解各方對投資環境惡化的質疑。
據了解,此次接到發改委的處罰決定事先告知書後,日本住友就提出了書面申辯材料,而發改委接受了其申辯,將對住友的罰款由告知書的3.4272億元調減到決定書的2.904億元,減少了5000萬。 發改委一位官員透露,每次執法過程中,都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告知涉案企業其涉嫌違法的事實,擬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以及理由和依據,並告知其依法享有陳述申辯或者提出聽證申請的權利。
每日股市基金行情請點擊這裡獲得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