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捧盃的真正榮耀——贏得英國人歡呼
德國隊捧走世界盃,成千上萬柏林人狂歡慶祝,由汽車到指甲乃至臉孔上,處處都可見到黑黃紅三色的德國旗。在戰後的德國,如此高調地歌頌國家榮耀,曾幾何時根本難以想像。《華盛頓郵報》便形容,這是德國愛國主義的一次勝利,今次捧盃有可能成為戰後德國歷史一個新的轉折點,甚至重塑21世紀德國人身分認同和愛國主義的關係。
兩德統一 足運伴經濟起跌
在德國傳媒眼中,德國隊今屆賽事表現優異,贏的不只是足球,還包括一種理想的國家身分形象。德國足球於1990年代末曾一度陷入低潮,然而近10年再現盛世,其發展軌[跟德國捱過1990年代因兩德統一所帶來的經濟困頓,在努力改革下終於再度稱雄,成為歐洲一哥,步伐如出一轍。就像1998年法國捧走世界盃時高談種族多元融和催生了強大的法國隊,現在的德國隊也是兼收並蓄,土耳其裔的奧斯爾與突尼斯裔的基迪拉都是例子,就連總理默克爾也聲言,現在的德國隊是移民融和成功的典範。
專研德國足球與政治的柏林大學學者Gunter Gebauer指出,2002年德國隊雖榮獲世盃亞軍,但當年德國隊依杖高空轟炸的戰術一點也不悅目,那並不是德國人想見到的形象,相比下現在德國隊踢出來的足球卻是流暢聰明兼漂亮。德國《世界報》一篇評論也形容,「現在這支國家隊代表了德國最佳的一面,成功、富魅力、具戰鬥實力、同時又富於熱情、謙遜和冷靜有型」。
折射國家魅力 彰民族融和
回顧歷史,在納粹德國敗亡後的三四十年間,足球幾乎成了德國人表達愛國主義的唯一出口。1954年西德爆冷擊敗匈牙利奪得世界盃,被不少人視為現代德國真正解放重生之日,德國人得以再次抬起頭來;前總理施羅德也說過,他首次覺得自己是德國人,就是10歲時看國家隊捧走世界盃」。歷史學家Wolfram Pyta更直指,經此一役,「足球在西德成為了整個國家和人民的一種集體身分認同和表達」。
1990年西德捧盃,某程度將當時兩德民眾邁向統一的樂觀歡愉氣氛推向高峰,但值得留意的是,就算到了1990年代,德國學校仍鮮有升國旗及教學生唱國歌。直到2006年德國世界盃,德國社會才真正擺脫對愛國主義的渾身不自在。當時德國年輕一代不僅公開展示國旗,還在球場高唱國歌,這種場面在過去無法想像。儘管一些德國人仍然抗拒這種足球愛國主義,甚至要求在公眾場所移走國旗,但已成了少數聲音。有別於日本,德國數十年來對戰爭歷史的懺悔態度,反而令到一種相對健康的愛國主義得以在德國重新冒起,讓德國終能成為一個「正常國家」。
懺悔多年 愛國主義終解禁
若說2006年是德國社會終於不再視愛國主義為禁忌的一年,那麼今次德國捧盃所標誌的,也許就是德國社會明確認同為國家榮耀喝彩是理所當然的權利。雖然德國在大勝巴西7比1後,全球社交媒體一下子湧現了大量諸如「閃電戰」甚至「納粹」一類字眼,但英國工黨影響內閣成員Stewart Wood日前撰文所寫的以下這番話,堪稱可圈可點:
「一些奇怪的事情在剛過去的周末於英國發生了。看看周末的報章、網誌又或一些社交媒體推文,你會發現很多英國人不約而同表達了以下的觀點﹕『我有點不太相信,也從沒想過這會發生,但我發現我竟然支持德國隊!』……不少英國人今次都給德國隊打氣,原因並非因為他們對阿根廷隊的憎厭甚於德國隊,而是這支德國隊真的與別不同,希望德國隊贏,只因想見到今屆比賽最佳球隊勝出。」能夠贏得傳統宿敵的認同和支持,才是真正的最大榮耀。在這一點上,德國人做到了。日本何時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