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青蒿9克、地骨皮12克、生地24克、牡丹皮12克、豬腱一個
做法與用法:將青蒿、地骨皮、生地、牡丹皮及豬生腱同入鍋,加適量清水,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煲1-2小時後,飲湯及食豬腱。
適用人群:血熱型「月經量多」的女性人群。
月經周期正常,經量明顯多於既往者,稱稱為「月經過多」,亦稱「經水過多」或「月水過多」。本病相當於西醫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病引起的月經過多,或子宮肌瘤、盆腔炎症、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疾病引起的月經過多。子宮環引起的月經過多,亦可按本病治療。
青蒿,什麼是蒿,蒿字含高,《本草綱目》引晏子說:「蒿,草之高者也。」。中藥「藁本」,亦是內含高字,人體最高點就是頭,藁本是用來治理頭頂疼痛常用藥。為何叫青蒿? 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記載:「莖葉與常蒿悉同,常蒿色綠,此蒿青翠,至深秋,餘蒿色黃,此蒿獨青,故曰青蒿。」青蒿是我們治理虛熱的常用藥,這種熱是從骨裏透發,稱為「骨蒸勞熱」,人發高燒,邪熱滲透入骨,病人出現夜熱早涼、午後發熱、手足心熱的症狀,我們就用青蒿,將這種滲透入骨的熱,透發出來。熱令血妄行,月經量增多,所以我用青蒿。中醫所用的青蒿(又名香蒿),傳統以來,都是菊科植物青蒿的全草,直至1971年,一香一臭,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9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彩色圖集》,將青蒿定為是菊科植物黃花蒿(又名臭蒿)的地上部份,全因是青蒿素的發現。常用的蒿有五:1.青蒿,又名香蒿,是菊科植物青蒿的全草,不含青蒿素。2.黃花蒿,又名臭蒿,是菊科植物黃花蒿的全草,含有高濃度的青蒿素。3.牡蒿,是菊科植物牡蒿的全草,不含青蒿素。4.茵陳蒿,是菊科植物茵陳蒿的全草,不含青蒿素。5.小花蒿,是菊花植物小花蒿的全草,不含青蒿素。五蒿之中,僅是有「臭蒿」之稱的黃花蒿,含有青蒿素。
地骨皮,是另一隻退虛熱的藥,它是枸杞樹樹根的皮,因為樹根深入地層深層,猶如鋼筋,支撐著地球一場,所以古人幫它起了一個很形象化的名字,叫做地骨,現時我們藥用是其的根皮,故名地骨皮。功效涼血退蒸、清肺降火。這裡選用地骨皮,是取其涼,熱血不再妄行,從而減少出血量。與生地配伍,更有生津的效果,熱除能逼血妄行外,還能消耗體內的津液,籍此而調節人體的陰陽,達致平衡。
生地,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肺經。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這裡選用生地,是取其清熱瀉火,涼血活血,令月經量減少。與地骨皮伍用,就是取傅青主兩地湯的湯意。如果伴有腎精不足的情況,我們可以考慮加入熟地同用。熟地,是由「生地」九蒸九曬而成,生地清熱涼血,熟地補血填精,適合既要補血,又要補腎人群,著名的補腎名方六味地黃湯、腎氣丸、左歸飲、右歸飲中,皆含熟地。
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歸心、肝、腎經。功效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這裡選用牡丹皮,是取其活血散瘀功效。月經量多,除了因為血熱,逼血妄行外,還有可能因為是有瘀血,瘀阻血脈,血不歸經,所謂舊血不去,新血不來,所以在清血熱的同時,必須兼顧瘀血,才能更有效地控制月經量多的問題。我們參考很多古代名方所見,例如犀角地黃湯、升降散,在清血熱之餘,都配伍活血化瘀藥,例如犀角地黃湯中有牡丹皮;升降散中配伍薑黃,都是明顯例子。
黃潤波博士,香港大學中醫內科碩士、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兼客席副教授,現為香港註冊中醫師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營養學高級文憑課程客席導師,對內外婦科、養生、針灸推拿及西醫藥理均有深切研究。著作《健腦食療》等由萬里機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