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巧克力 能殺癌細胞

[2013-12-03]

在許多人的中,巧克力是會致人發胖、長蛀牙的「壞食物」,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美味的牛奶巧克力其實是最少會引起齲齒的食物,由於其內含豐富的蛋白質、鈣等物質,反而還會保護牙齒。

在許多人的中,巧克力是會致人發胖、長蛀牙的「壞食物」,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美味的牛奶巧克力其實是最少會引起齲齒的食物,由於其內含豐富的蛋白質、鈣等物質,反而還會保護牙齒。

怕吃巧克力會蛀牙?怕吃巧克力會膽固醇高,不利於身體健康?如今科學研究表明,適量吃巧克力不會蛀牙、也不怕膽固醇會高!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巧克力的6個保健的營養價值。

一. 對巧克力的誤解
普遍地講,現代人以訛傳訛的能力導致對吃巧克力有著不小的誤解。其實,吃巧克力,既不會致膽固醇升高,也不會導致蛀牙。

1. 不致膽固醇升高
巧克力中的可哥脂是可哥豆中的天然脂肪,由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其他少量的(低於5%)脂肪酸組成。研究表明可哥脂儘管有著很高的飽和脂肪含量,但不會像其他飽和脂肪那樣升高血膽固醇。這是因為巧克力所含的飽和脂肪酸中含有大量的硬脂酸和軟脂酸。硬脂酸對膽固醇具有中性作用是既不升高亦不降低,而軟脂酸可以輕度降低膽固醇濃度,所以巧克力中的飽和脂肪酸對血液中膽固醇水準沒有影響。而單不飽和脂肪酸中的油酸可以降低體內膽固醇濃度。

2.不致蛀牙
紐約州羅徹斯特伊斯特曼牙科中心的研究發現,牛奶巧克力和巧克力曲奇屬於最少引起齲齒的零食。研究者的報告指出:「牛奶巧克力富含蛋白質、鈣、磷酸鹽和其他礦物質。所有這些都對牙齒的琺瑯質起到保護作用。此外,由於它的自然脂肪含量,牛奶巧克力經過口腔比其他糖果相對快些。這些因素被認為使牛奶巧克力的生齲性要小些。”

二. 營養保健價值
1. 抗氧化
每百克黑色巧克力內含有「兒茶酚」53.5毫克﹔每百克牛奶巧克力中含有「兒茶酚」15.9毫克。「兒茶酚」屬強力抗氧化物質,可清除「氧自由基」等對細胞膜和心腦動脈的氧化性損害並具有防癌效果。

2. 緩解壓力
精神研究專家認為,當一對男女陷入熱戀時,他們的大腦裡會被一種叫做苯乙胺的物質所覆蓋,從而產生美好的情緒;而巧克力中恰巧就含有這種物質,因此能促使人們產生浪漫的感覺。
另外,科學家經過研究認為,人們尤其是婦女喜愛吃巧克力,主要是因為巧克力能提高大腦內一種叫「塞洛托甯」的化學物質的水準。它能給人帶來安寧的感覺和更好地應付緊張的能力,起到緩解壓力的作用。

3. 強化記憶力
巧克力對於集中注意力、加強記憶力和提高智力都有作用,有些司機把巧克力作為提高駕駛能力的精神振奮劑,考試的學子也可用來健腦。

4. 保護心血管
可哥是大多數巧克力產品中的主要成分,富含具有抗氧化特性的天然植物成分 — 類黃酮物質。有些類黃酮物質可能具有與阿司匹林相似的抗炎作用。低濃度的類黃酮物質可降低血液中的血小板活性,故可減少發生血液凝結的危險性。

5. 保護心臟
美國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巧克力可預防心臟病。美國加州大學的安德魯•瓦特豪斯也發現:黑巧克力和紅酒、水果、蔬菜一樣,含有酚醛類物質(黃酮素就是其中一種),能殺死導致癌症和心臟病的受損細胞。日本的研究還表明:從巧克力中提取的酚醛類物質能提高血液的免疫力。

6. 助產
巧克力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和各類礦物質,人體對其吸收消化的速度很快,因而它被專家們稱之為「助產大力士」,產婦在臨產前如果適當吃些巧克力,可以得到足夠的力量促使子宮口儘快開大,順利分娩,對母嬰都是十分有益的。

--------------------

身體檢查
查不出癌

身體檢查不是萬能的,腫瘤的篩查還需要專門的體檢。「在中國人的圈子里,最常見的腫瘤前五位是肺癌、胃癌、腸癌、肝癌和食道癌等,用CT加上兩個『鏡子』就可以進行肝癌、胃癌、腸癌、食道癌的早期篩查;此外,乙肝人群要定期進行肝癌篩查。」一位擅長治胃癌的醫師表示,一年也見不到幾個早期胃癌患者。「如果是早期胃癌,不用1萬元就能根治;如果是晚期胃癌,花幾十萬也很難生存兩年。」

日本人的胃癌發病率雖然比中國還高,但日本胃癌的治癒率卻很高,原因是他們的胃癌早診率高,這得益於日本胃鏡篩查的高度普及。在上世紀50年代,日本還曾經出臺過「強制」胃鏡檢查的政策。但隨著國民意識的提高,現在日本人都是自覺自願地接受定期內鏡篩查。但對於中國人來說,絕大多數人沒有做胃鏡的意識。

經過近幾年的科普,現在人們的養生意識非常強。大家還要增加點防癌意識,特別是在各種癌症的高危人群,在40歲之後就要重視定期篩查。CT加上兩個「鏡子」可以看出四大常見癌,女性還要關注乳腺癌、宮頸癌和卵巢癌的早期篩查,「千萬不要因為『我沒有症狀』就不去檢查,癌症早期大多是悄無聲息的,等到出現了明顯症狀,就晚了。」

------------------------

加拿大研究:
女生有愛吃甜食基因

無法抵禦甜食的誘惑,不再是女孩兒的錯。加拿大的新研究為愛吃甜食的女孩兒找到了科學依據,原來她們的這種行為,是因為一種特殊基因所導致的。

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的邁克爾˙敏尼團隊測試了150多個孩子和他們的母親。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肥胖是因基因缺陷、環境壓力、心理健康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導致的結果。説明女孩兒們控制多巴胺釋放的基因出現異常,讓她們無法抵禦甜食的誘惑。多巴胺受體的多少和人的遺傳基因、生活方式、外界刺激都有一定關係。大腦的背側紋狀體會釋放神經遞質多巴胺以作為對進食所做出的反應,而多巴胺釋放量與食物所帶來的快感程度相對應。肥胖女孩兒中, 種多巴胺反應由於其體內多巴胺受體較少似乎變得遲緩了,從而導致她們過多地進食以彌補快感的下降。腦成像技術觀察,肥胖女孩兒的背側紋狀態較不活躍,攜帶A1型紋狀體多巴胺D2受體基因者對奶昔等甜食的反應最為遲鈍。

敏尼教授補充說,大量的吃零食測試期間,研究還發現,遺傳、心理健康也是推動人們增加飯量,最終導致肥胖的原因。因此,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確定有這種問題的女孩兒,以期待在早期預防和干預肥胖的發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