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kcal 零食智慧

[2013-06-12]

今時今日,苛刻的營養控制,已非減肥的最好、甚至是唯一的方法。反而,營養師在飲食處方之中,恰當地給予病人自主、放鬆的空間,對糾正不良飲食習慣、甚至達到減肥、增磅等治療目的,都有正面作用。究竟如何利用100kcal的空間,更好管理我們的健康?

只有100kcal,可以食得什麼?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美國註冊)陳勁芝和我們跑了一趟超市,已找到好幾十款的選擇與配搭,大圖內那二十多款只是冰山一角。你能想像,減肥期間可以吃八片薯片的意義嗎?

調配的智慧

在減肥的處方餐單內,容許每天有100kcal的小食空間,只是其中一種形式,也有營養師會採用每周有一餐「放假」的形式,而目的都是共通的——讓病人有空間可將自己喜歡吃的,融入在例如「1300kcal+100kcal」的處方餐單中。「若問營養師訓練有沒有教,其實是沒有,不過我們都知道,若要減肥減得好,病人能奉行那餐單(adherence to the diet)好重要。若果覺得跟那餐單很慘,因為整個餐單完全沒有自己喜歡的,我可以說,很快,病人自己都會走。」她說。

這是體貼病人作為一個「人」,在接受治療時的心理需要。「你想讓他喜歡吃什麼便吃什麼,但也要『有譜』地吃。所以許多時候,為了給他們一個很容易明白的數字,便有100kcal這個概念。」陳勁芝指,雖說這100kcal是病人在接受營養治療期間可以行使的小小「自由」,其實都在營養師的計算之內,不會「超額」。以減肥為例,通常病人每天平均需要減少攝取500kcal,可進食的熱量每天介乎1200-1500kcal之間(視乎個別病人需要),而這100kcal其實是從1200-1500kcal抽出,所以這做法並非額外添加的熱量,其智慧在於「調配」。

「若你可以吃100kcal,這可令你意識到,咦,我吃了一小杯雪糕約有200kcal,要不我吃半杯吧?或我儲兩天才吃一杯?如此,病人便可以開始享受一些『好食點』的東西。」

吃得頻密才會瘦?

許多人都知道,吃得「多」會發胖;但吃得頻密,卻原來更不易致胖。陳勁芝解釋,過往有不少營養研究都發現,每天的進食次數愈頻密,更易控制體重、或維持減磅的效果,所以營養師一直鼓勵「少食多餐」這飲食習慣。

「少食多餐的最大好處,是穩定血糖、控制胃口。進食次數少而每餐都習慣『大餐』,長遠會令胃口愈來愈難控制。可以突然不吃、又突然吃很多的人,最易發胖。」陳勁芝指,少食多餐其實是與生俱來的機制,如兒童於三歲前都是吃夠便停,但每天可以吃八餐,「但隨着人一直長大,許多環境因素會改變了這個本能。」例如工作忙碌、公司不容許進食、壓力、應酬……

「可以肚餓都不用吃,和飽了都繼續吃好多,都是反映你的胃口不受控制,身體機能沒有替你控制胃口。」要奉行少食多餐,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並不容易,但若變奏為「三正餐 + 小食」,其實是將少食多餐概念,應用於實際生活的另一種方法。
食之無「量」

學習食物的分量控制(portion control)是許多減肥人士所需要的第一課。

2009年,營養學期刊《Appetite》刊登了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一項有趣的食量研究──研究小組隨機抽樣五十九名年齡介乎十八至六十五歲、體質指標(BMI)介乎超重(overweight)至癡肥(obese)程度的人士,先後給予他們100kcal小包零食及標準裝零食,然後請他們記錄食量。結果參與者在獲派100kcal小包零食期間,相比取標準裝時,平均每周少吃187克零食,以現時普通裝薯片大約每包五十克計,可以少吃兩至三包薯片。

陳勁芝說,這個研究充分反映許多人對食物的錯覺──給幾多便吃幾多,沒有控制分量的概念。而隨着近年愈來愈多營養研究提出分量控制這問題,現時亦有愈來愈多食品生產商,推出獨立的小包裝零食,「許多人都有要finish一件食物的心理。如此,選擇小包的、已替你分好的會較適合。」

當然,這是比較被動的折衷方法。最理想是在營養諮詢過程中,營養師指導病人自己學習計算食物分量。例如既然有100kcal的自由,但問題來了──什麼是100kcal?

學習「換算」食物

「卡路里是一個好虛無的概念,因為由細到大,沒有人教過。」陳勁芝觀察到坊間一個有趣現象:乾炒牛河每碟有1200kcal許多人都知,但如何用100kcal來吃,卻考起不少病人。而這正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讓病人學習閱讀營養標籤,了解不同食物的熱量,「當你知道一片麵包大約等於100kcal,便開始有新東西可以學,然後懂得自己調配。」

雖然香港已實行「1+7」食物標籤制,但陳勁芝提醒市民,選購食物時也要「心水清」,因為本地的標籤法中,只規定列出「每一百克」(per 100g)的數字,而非每份食用量(per serving),所以在選擇食物熱量時,若預計每份少於100克,要先除開每一克的熱量,再乘以食用分量,那才是真正的熱量數字。舉例:餅乾100克熱量479kcal,那麼每25克熱量大約是120kcal,那麼,那包餅分四至五次來吃,便是100kcal的零食選擇。

可能你在閱讀外國入口食品的營養標籤時,會發現其原本的標籤被「1+7」標籤的貼紙遮蓋,若小心揭開更見原裝標籤根本已有per serving的營養資料(甚至外國品牌有薯片會列出十二片的熱量)。如何完善現時本地的食品標籤法,使之更切合時宜也更方便消費者,當然是後話了。

-----------------------------------------------------------------------

1 kcal是什麼?

熱量單位有兩種,現時國際上較常用的是kcal,即「千卡」(Kilocalorie)。一千卡代表要令一公斤(一升)的水升溫攝氏一度時所需的熱量。

而另一常用熱量單位是KJ,即「千焦耳」。1kcal大約等於4.186KJ,所以閱讀營養標籤時,若食物熱量是以KJ為單位,只要將KJ除以四,便可大約得出kcal的數值。

-----------------------------------------------------------------------

黃金snack time?

小食時間,當然不只有「三點三」。註冊營養師陳勁芝指,曾有研究比較上午(即早餐與午餐之間)、下午(即午餐與晚餐之間)及睡前吃小食時,攝取熱量之別,發現似乎下午小食控制體重最有效。「若是以控制體重為小食的目的,當然在身體最肚餓時吃會最有效,午/晚餐相隔時間較長,這時段吃理論上較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