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飽食、甜食過量、少言寡語等等這些壞習慣的養成,可能會影響寶寶的智力發育。
長期飽食、甜食過量、少言寡語等等這些壞習慣的養成,可能會影響寶寶的智力發育。
1. 長期飽食
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進食過飽後,大腦中被稱為「纖維芽細胞生長因數」的物質會明顯增多。
這些纖維芽細胞生長因數能使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脂肪增多,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如果長期飽食的話,勢必導致腦動脈硬化,出現大腦早衰和智力減退等現象。
2. 輕視早餐
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於正常供給,對大腦的營養供應不足,久之對大腦有害。此外,早餐品質與智力發展也有密切聯繫。據研究,一般吃高蛋白早餐的兒童在課堂上的最佳思維普遍相對延長,而食素的兒童情緒和精力下降相對較快。
3. 甜食過量
甜食過量的兒童往往智商較低。這是因為兒童腦部的發育離不開食物中充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而甜食會損害胃口,降低食欲,減少對高蛋白和多種維生素的攝入,導致機體營養不良,從而影響大腦發育。
4. 睡眠不足
大腦消除疲勞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長期睡眠不足或品質太差,只會加速腦細胞的衰退,聰明的人也會變得糊塗起來。
5. 少言寡語
大腦中有專司語言的葉區,經常說話也會促進大腦的發育和鍛煉大腦的功能。應該多說一些內容豐富、有較強哲理性或邏輯性的話。整日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人並不一定就聰明。
6. 空氣污濁
大腦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平均每分鐘消耗氧氣500-600升。只有充足的氧氣供應才能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用腦時,特別需要講究學習環境的空氣衛生。
7. 不願動腦
思考是鍛煉大腦的最佳方法。只有多動腦筋,勤于思考,人才會變聰明。反之,不願動腦的情況只能加速大腦的退化,聰明人也會變得愚笨。
8. 帶病用腦
在身體不適或患疾病時,勉強堅持學習或工作,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大腦損害。
-----------------------------------------------------------------------
多喝檸檬水
可防腎結石
炎熱的夏季馬上就要到來,夏季出汗多、易脫水,如果飲食不當,不及時補充水分,就會很容易導致腎結石,此時,檸檬水或檸檬汁就成了最好的選擇,因為檸檬所含的檸檬酸鹽可以抑制腎結石的形成。
芝加哥洛約拉大學醫學院泌尿學系約翰·米爾納表示,草酸鹽是腎結石形成的主要化學物質,它在放涼了的茶水中濃度較高,所以腎結石高危人群不應喝涼茶水。
不過,檸檬水最好是新鮮檸檬榨成,儘量不要選擇人工的檸檬粉沖調。由於男性患腎結石的危險是女性的4倍,而且40歲之後,這種風險直線上升,所以專家特別建議,中年男性平時更應多喝檸檬水。
此外,還要避免吃草酸鹽含量較高的食物,如菠菜、巧克力、堅果等;飯菜不宜過咸;少吃肉食;多吃含鈣食物以中和身體吸收的草酸鹽。
-----------------------------------------------------------------------
「嗅」得出的致胖原因
美國洛杉磯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一項研究,分析792名成人呼吸時呼出氣體的成分,發現若含有較高的甲烷(methane,分量約九十分鐘呼吸內含3ppm或以上)、以及氫氣(約20ppm或以上),其體質指數(BMI)較普通人平均高2.4單位、脂肪比例則平均高出6%。
研究報告刊於《臨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負責此研究的糖尿科總監Dr. Ruchi Mathur曾進行另一研究,發現在接受過縮胃減肥手術的病人中,呼吸時釋出較高濃度甲烷的病人,其BMI指數同樣較甲烷含量較低的病人明顯高出平均七個單位。
據專家的分析,肇因相信是肥胖者的腸道內有較多「史密斯產甲烷短桿菌」(Methanobrevibacter smithii) 所致。它是古菌(archaea)家族成員之一,在七成人士的腸道內都可找到,它會依附腸道內的微生物,與氧分子結合並產生甲烷,此過程會增加身體的熱量攝取;而另一可能性則是這過程減慢食物通過腸道,增加身體攝取熱量的時間而致胖。
至於是否可以透過抑制肥胖人士腸道內的微生物數量,例如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藥物等來減慢增磅速度等,尚待進一步研究了解。
-----------------------------------------------------------------------
靜態拉筋
降低運動表現
運動前拉筋熱身,一直被坊間認為是指定動作,但近年有愈來愈多研究推翻此理論,認為靜態拉筋(static stretching,即維持某個動作,如觸腳尖三十秒)會降低運動表現。兩個分別刊於《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及《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的運動科學研究,不約而同有相近的發現。
克羅地亞薩格勒布大學(University of Zagreb)的科學家,找來104個有關靜態拉筋的運動科學研究,並利用先進的統計學方法,分析這種熱身與運動表現的關係。結果發現,對於競賽性運動員來說,靜態拉筋明顯影響運動表現,如每個拉筋動作維持九十秒以上,平均減低肌肉強度5.5%;肌肉力量平均減少2%;肌肉爆炸力亦明顯下降2.8%。
而另一項研究則發現, 健康男性若在靜態拉筋後,以槓鈴做標準的深蹲(squat)動作,其可承受的最高重量,平均較沒有拉筋熱身的男士減少8.3%,而且他們的穩定性及平衡力亦會較差。
現時暫未有科研解釋兩者的關係,但相信是靜態拉筋令肌肉與筋腱放鬆時,亦令肌肉較難儲蓄能量所致。專家建議可用動態拉筋(dynamic stretching)取代,例如大字形上下跳動(jumping jacks)或前後擺手踢腳(toy-solider marchi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