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角.飛躍的羚羊.熄風止痙(黃潤波醫師)

[2013-05-06]

黃潤波醫師,香港大學中醫內科碩士、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生,現為香港註冊中醫師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營養學高級文憑課程客席導師,對內外婦科、養生、針灸推拿及西醫藥理均有深切研究。著作《健腦食療》等由萬里機構出版。(wongyunpo@graduate.hku.hk)

山羊角湯
材料:山羊角絲五錢
製法:將山羊角絲置一碗水燉盅內,燉兩小時
功效:緩解肝火上升引致的頭痛、頭暈

上期談了與羊字相關藥物,意猶未盡,今期多談幾句。

醫學而言,很多名稱,與羊相關,羊靨,是羊的甲狀腺,唐代名醫孫思邈,用之治療甲狀腺腫大。羊屎指大便一粒粒,大腸缺乏津液,可用黑芝麻、火麻仁改善。羊症,俗稱發羊吊,是大腦細胞受傷害的表現,在中醫而言,與痰瘀密切相關。羊胎水,胎水過多過少,對胎兒都有影響,羊水過多,鯉魚煲湯,有助減少羊水。

「羊不食草」,一個奇怪的藥名,其實學名叫羊躑躅,辛溫,有大毒,外用治跌打刀傷,有鎮痛功效。既然有羊都不食的草,自然有鵝亦不食的草,它是「鵝不食草」,善通鼻塞,與辛夷花、白芷、蒼耳子,同是鼻科專藥,但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部份病者服後會出現嘔吐、腹滿副作用。

羚羊角,中國有一本藥物歌訣的書,名叫《藥性賦》,是明朝熊宗立編寫而成,簡單數個字,道出藥物主效,字字鏗鏘,易記易背,素來是初學者,必背讀物。

《藥性賦》劈頭就說:「犀角解乎心熱,羚羊清乎肺肝」,簡單兩句,已將犀角與羚羊角功效異同,使人牢牢記住。犀牛角與羚羊角都能清熱,但重點有所不同。高熱入心,神智昏蒙,就使用犀牛角。高熱入肝,四肢抽搐,就應使用羚羊角。廖廖數語,已清楚交待用藥方向,可惜兩者都被禁用,現多用山羊角代羚羊角,水牛角代犀角。

現代教育,資料太多,失之太散,容易令人迷失,我亦曾是迷失者之一,很多藥物,雖是讀過,因資料太多,掌握不牢。背誦《藥性賦》後,對每種藥物,方有底子,但鑽研進去,卻又發覺資料不足,必須再參考其他書籍。將兩種學習方式結合,似為恰當。

當今大學中醫教育,廣泛有餘,深度不足,六年的課程,廣習各科,例如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骨傷科學、針灸學、耳鼻喉科學、中醫急症學、養生保健學、推拿學、中醫醫學史、醫古文、中醫各家學說、醫學心理學、醫學資訊學、統計學、解剖學、西醫診斷學、西醫內科學、西醫藥理學等等,畢業生對醫學有一個宏觀的認識,但臨床診症,就稍欠火候,其一要歸究現時香港欠缺中醫院,學生要返國內實習,畢竟是一個外判形式,教學是一批人,帶臨床是另一批人,配合欠缺緊密,在所難免。其二是醫帶徒的形式,從前學醫,多是一個徒弟跟一個師傅,反之,現時每一科都跟不同老師,好聽講一句,每樣都識,但每樣可能都是青蜓點水,反之,如全程都是跟一位老師,所學會深入得多。

前天看報章報導,歐美將教育制度,回歸「學徒制」。美國智庫Policy Exchange 發表報告,指現有教育未能滿足學生需要,企業亦抱怨缺少注重技能的人才。個人的感覺,現時大學中醫制度,很難培訓臨床高超的學生,有必要將「學院制」與「師徒制」兩種方式,有機結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