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通識 簡化心肺復甦法

[2013-02-27]

生死一線間, 有效的急救往往可扭轉局面。心肺復甦法(CPR)許多人都聽聞過,不過真的懂得做、願意做或有信心做的,卻未必有許多。近年歐美許多心臟醫學組織都認為, 心肺復甦法可「簡化」為只做心外壓──若只需要為心臟停頓的傷者搓胸,你會更願意伸出援手嗎?

醫學一直在演變中。心肺復甦法(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歷史悠久,香港紅十字會醫護服務部訓練委員會副主席鍾建禮醫生指,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認為早在十八世紀已有心肺復甦法;若回看上世紀一些老電影,都有拍攝那年代的急救情節:「通常是有人在牀頭,舉高病人的手,使其胸部擴張,然後將手放回心口位,壓下去,恍如將胸部的空氣壓出來。」事實上,多年來心肺復甦法有不同版本,鍾建禮指,從前較講究如何移動病人的胸部,據醫學文獻的記載,傷者有的仰臥、有的俯伏,然後靠拯救者拉動其手肘,令胸部擴張吸氣,放下便壓向背部使患者噴氣。「不同的方法原理都一樣,是要產生正壓、負壓,使空氣進出胸部。」

話說回來,其實做心肺復甦法,目的是什麼?

許多人以為心肺復甦法是為了「撻着」心臟,起動心跳,「以為如船仔撻着引擎便可再動,其實不是。」鍾建禮指,CPR的目的是保持血液循環,使氧氣能帶到重要器官,特別是腦部,「有沒有供氧給腦部,對患者能否康復很重要。」若心跳停止,腦部缺氧僅約四分鐘便可喪命,若能幫助患者繼續供氧給器官,便可爭取更多時間拯救他,重點是:心肺復甦法的主要作用只是爭取時間,真正挽回性命的治療,其實是心臟去顫治療。

急救心臟 兩大元素

傳統心肺復甦法分為人工呼吸及心外壓,目的正是摹倣呼吸過程:

心外壓:保持患者的血液循環,代替心臟泵血,回復由動脈到靜脈再回流心臟及身體不同器官的血流;

人工呼吸:血液回流心臟前,需在肺部將氧氣換入血液,人工呼吸是為患者的肺部供應空氣,維持血液的氧分。

鍾建禮解釋,心臟血管中有許多活瓣,作用是讓血液只能往一個方向流,避免血液回流。「當胸壓有正壓(按下時)、負壓(放鬆時),血液才可以向前行,故心外壓亦包含兩個元素,一是直接按壓心臟,另是按壓整個胸部,兩者都如泵一般,令血液向前流。許多人以為只能壓心臟,其實壓迫整個胸腔,使胸壓增加、回復正常,亦可令血液往前流,做到一定程度的心臟輸出量(cardiac output)。」

醫學文獻指,若以正確方法進行心肺復甦法,它產生的心臟輸出量可達正常的20-30%,患者的血流能保持,其腦部的含氧量亦可維持。所以,在人工呼吸與心外壓之間,後者的重要性更大。「只做人工呼吸的不足之處,是血液始終沒有流動。如此,即使替傷者的血液換到氧氣,仍然無法將紅血球帶到腦部。」

3 0 : 2  心外壓黃金比例

或許有些人對「心肺復甦法」的最深印象是人工呼吸。但醫學界認為,心外壓才是最重要的部分,鍾建禮指,回溯它的演變,心外壓在心肺復甦法之中,不僅比率增加、時間更長,連排序亦更前。必記金句是:Push Hard、Push Fast。

比率:CPR過程中,心外壓與人工呼吸的比例,近十至二十年有很大變化,最初是5:1(即搓胸五次、然後一次人工呼吸),其後建議為15:2,及至現在,國際認可建議增至30:2。

30:2意味着什麼?「即相對於整個CPR循環中,心外壓的時間愈來愈長。」鍾建禮解釋,許多科研發現進行心外壓時需要「熱身」,因為最初幾次的心臟輸出量其實不高,需要一直按壓下去,到結尾幾次才達最高輸出率。「若按幾次便停了,再開始時,又要浪費時間去beat up才能增加心臟輸出量,所以新建議一直延長心外壓的循環。」

排序:以往CPR的程序為"ABC",A所指的是暢通氣道(ai rway)、B是人工呼吸(breathing)、最後的C是心外壓(compression),但新排序改為CAB,心外壓提升為第一個步驟。

若情況危急,不懂得心肺復甦法的途人,即使只替患者做胸部按壓,是否都可能有幫助?鍾建禮認為,有嘗試急救,一定比什麼也不做好。但他補充,也有研究指,沒接受訓練的途人施行心肺復甦法,未必達到理想效果。「所以,我們覺得,始終接受正式的訓練會好好多。」

搓傷患者的風險

雖然救人心切,但不得其法,同樣會有風險。因心外壓而導致傷者骨折,時有發生。鍾建禮指,這常見於骨骼本身較為脆弱的長者身上,但他強調:「是否要因為怕骨折而不做心肺復甦?肯定不是。因為我們知道,不做CPR,傷者的後果是死亡。」

導致骨折的原因,除了骨骼脆弱外,按壓時太大力、或位置錯誤,同樣可引致創傷。鍾建禮指,若按壓位置不在胸骨正中,而是按在肋骨上,可使肋骨折斷;有些人會按得太低,如在腹部上方,那是胸骨最尾一節「劍突」,同樣可能折斷;甚至有人會錯誤按壓肝臟。但他補充,這些部位的骨折,不算是複雜的骨折,只要接受治療,保持氣流量,輔以止痛治療,事後都可康復,而治療過程亦不算是很漫長,「若是內出血當然有問題,但底線是不做心肺復甦法傷者會死亡的話,毋須考慮,應及早施救。」

所以,接受正確的心肺復甦法訓練,非常重要:「其實訓練時間不長,肯去學,好快便會學懂。」鍾建禮指。

最後一步: 普及應用AED

懂得心肺復甦法,其實並未完成救人大任。心肺復甦法只是一個「預備」步驟,最終目的,是為傷者及早進行心臟去顫法,令傷者有機會回復心跳。現時市面有一些非常方便易用的自動體外心臟去纖維顫動器(AED),基本上只要「有機到手」,四個步驟便可完成急救程序。香港引入AED多年,現時大型交通運輸工具、商場、蘭桂坊、主題公園等都增設這類器材,可是,大眾是否敢於使用,才是問題癥結所在。

鍾建禮年前曾在高爾夫球場,有一親身經歷。當天他去打球,在山頂聽到有求救聲,落山到推桿區域,得悉有一中年男子暈倒,當時工作人員已替該男士施行心肺復甦法。身為醫生的他接手幫忙,隨即已問場所有否AED,原來已有器材,卻沒有取出使用。

「即使買了AED,也不夠膽立即使用。其實早在搓的時候,應已同時預備開機,這才是救人的方法。」鍾建禮指,雖然工作人員趕忙拿來,但電擊一次之後,第二次儀器已分析毋須電擊,因傷者已不幸地返魂乏術。

在所有心肺復甦法的急救訓練中,都建議若有兩人在場,其中一人該盡快報警, 及將AED盡快拿來( 其實報警的目的亦是希望救護員及早拿來AED)。鍾建禮認為,香港人對於使用AED認識不足、戒心也太大。作為熱心市民,此一信息必須緊記:凡遇有人呼吸停頓或急促,沒有生命表徵,必須及早急救,且是CPR+AED,雙管齊下。

-----------------------------------------------------------------------

標準心外壓

心外壓很重要,但正確地施行心外壓,亦同樣重要:

位置:
按壓胸骨正中的下半部,拯救者的肩膊最好在按壓位置的正上方,如此力度可直達按壓位置。

深度:
按壓最少五厘米,達到胸部厚度的三分之一。

姿勢:
正因需按壓至較深位置,施救者的手肘必須夠直,以上半身的體重來輔助,否則很快便會疲累。

速度:
每分鐘約按壓100-120次之間。傳統以拍子機來數,現時亦有一些手機應用程式(apps)可輔助數次數,另可記歌,例如Bee Gees的《Staying Alive》節奏剛好屬於這個速度,為美國心臟學會建議可以使用。

-----------------------------------------------------------------------

救心六部曲

① 檢查傷者反應
② 高聲求助
③ 打開氣道
④ 檢查呼吸
⑤ 心外壓約三十次
⑥ 灌氣兩次
(示範:香港紅十字會急救講師關東合)

-----------------------------------------------------------------------

急救貼士:夠大力

要學正規的心肺復甦法其實不難,三至三十小時的課程,可按個人興趣選擇。香港紅十字會急救講師關東合接觸不少學員,除了職業需要,亦有不少是因為家人患有心臟病等,為方便照顧而特地學習心肺復甦法或急救。

想成功畢業,關東合有個「貼士」:最緊要大力。心肺復甦法最難掌握的地方,是按壓的深度,尤其若平日較少運動或女士們,常見因為不夠大力而在這部分未能達標。他指,單靠手力並不行,若姿勢正確,手肘保持筆直,其實可以靠上身的力量輔助。懂得省力竅門,不僅為考試合格,更重要是實地應用時,自己可夠力做更長時間的心外壓,提高挽回傷者性命的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