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興起一種稱為「超慢跑」(slow jogging)的運動,它是一種強度低、步伐小和速度非常慢的跑步運動,源自日本,由九州福岡大學運動生理學系教授田中宏曉(HIROAKI TANAKA)提倡,他在2016年推出一本名為「SLOW JOGGING」的書,以自身的經驗加上驗證測試分享一項創新的運動:「Niko Niko Running」,Niko Niko在日文表示微笑,田中教授認為最健康的慢跑方式是在微笑的情況下進行,並且能夠同時唱歌或與一起跑步的人聊天,不追求速度,以輕鬆的方式享受整個跑步過程。綜合多個不同的研究和報道,現與大家分享超慢跑的好處與缺點、及應留意的事項:
超慢跑的好處:
(一)門檻低:無需昂貴的運動設施和裝備,也沒有場地的限制。
(二)不傷膝:膝蓋痛是許多人不能堅持跑步的原因之一,超慢跑的速度很慢,減少對關節的衝擊和磨損,只要姿勢和動作正確,關節受損的程度是很低的。
(三)減脂效率高:有研究顯示,超慢跑所消耗的熱量是步行的兩倍,有助控制體重和血脂。
(四)增強心肺功能:超慢跑屬有氧運動,可強化心肺功能。
(五)有助穩定餐後血糖:超慢跑對於血糖的穩定具有顯著的效果,而且易於實行、並能持久,在餐後一小時內進行約二十分鐘超慢跑對維持血糖的穩定很有幫助。
超慢跑的缺點:
(一)運動強度太低:超慢跑的運動強度實在太低,難於訓練心肺耐力和維持肌肉量,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人每周要進行至少兩次針對大肌群的肌力訓練,所以預防肌少症,不能單靠超慢跑,還要加入肌力訓練,並且減少跌倒的風險。
(二)單一運動容易乏味、難以堅持:超慢跑容易出現單調的節奏,如果沒有配合音樂或電視,容易讓人感到乏味,難以維持長期的興趣和動力而放棄,建議根據個人的喜好嘗試多元運動,例如游泳、瑜伽、太極運動、氣功,登山、健行、騎車等,有助養成運動的習慣。
超慢跑的門檻低,所以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也能輕鬆上手,故此適合開始嘗試運動的人、長者或體能較差的人,但若患有下肢關節疾病、足底筋膜炎、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士,應先向家庭醫生查詢才開始練習。
超慢跑應留意的事項:
(1)下巴微抬,注視前方,身體勿前傾。
(2)步伐小,腳步輕:每分鐘約180步的步頻,保持穩定的節奏跑,避免過度抬腿。
(3)前腳掌先著地、膝蓋不伸直:前腳掌先著地,後腳跟再落地,膝蓋保持微彎,有助於減輕壓力和降低受傷的風險。
(4)放輕鬆:上半身保持放鬆、腰背挺直,雙臂在兩側輕輕擺動。
(5)自然呼吸:透過鼻子和嘴巴作深而長的呼吸,避免喘氣或憋氣。
(6)每天慢跑30-60分鐘:若慢跑時感到有點困難,可以分開每天三次,每次十至二十分鐘。
參與任何運動都要留意細節,運動前的暖身及運動後的伸展、速度節奏、跑步姿勢、穿著的鞋襪等,更重要是留意自己的體能狀態,建議剛開始時可以原地踏步,慢慢調整自己的速度與節奏,找到能讓自己保持持續運動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