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譯中文:不知所終還是不知所蹤?從「所」字結構說起
【明報專訊】閱讀香港報刊,交通事故時有所聞,若責在司機,他們往往會棄車逃逸。警員遍尋不獲,記者只得帶蚇翽捖纗D其事,稱涉事司機「不知所終」或「不知所蹤」。兩種寫法孰對孰錯,還是二者均可?可以從獨特的「所」字結構句式探討。
記住「所+動詞」結構
根據華南師範學院中文系編製的《現代漢語虛詞》,「所」字其中一種虛詞功能是「用在動詞前面,跟動詞組成具有名詞性的『所』字結構」,並以「各盡所能」、「每月所得」為例。簡單來說,「所」字後面配上動詞,二者配搭後便化為名詞,指某種動作的對象。前舉兩例:
?各盡所能:「所能」指「所能盡(的力量)」
?每月所得:「所得」指「所得到(的利潤)」
其他諸如「老有所依」、「問題所在」等亦可如此理解。
再來分析「不知所終」與「不知所蹤」的正誤。既然成語以「所」字結構構句,最簡單是探究「終」與「蹤」哪個字可作動詞用:
?蹤:本指足[,主要作名詞用,常見的配詞有「蹤影」、「行蹤」、「蹤[」。故「不知所蹤」只能釋為「不知所蹤影」,句意無法說清,真是不知所指了
?終:本義為繩的末端打結,作名詞用可指最後出結果的地方(如「終點」),作動詞用可指最後出結果的動作(如「終結」)。若跟「不知所」組句,則可取「終」的動詞義,大意是說「不知(最後)所停(的地方)」,亦即是說不知某人下落
這與古語「不知所之」意思接近,出自《列子》「歧路亡羊」故事,大意是說楊朱的羊走失了,他立即追上去,卻見眼前盡是歧路,無從追趕,便感嘆「岐路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這堙u之」作動詞用,指「往」,是說我也不知羊的去向,其用法與「不知所終」相同。
總之,成語的正確寫法當是「不知所終」。事實上,若同學多閱讀、多積累,記荂u所字後面往往配上動詞」,就能輕鬆判斷正確寫法。
順帶一提,為何報章經常誤寫為「不知所蹤」?這可能受另一個短語「逃去無蹤」影響。「逃去無蹤」常見於交通新聞,也常用來形容那消失的司機,兩者意思及用法非常接近,容易產生同化,以「逃去無蹤」的印象,把「不知所終」寫成「蹤」字。
「不知」與「所」字結構的搭配
無論是「不知所終」,還是「不知所之」,都是在「所」字結構前面配上「不知」,形成「不知所╳」結構。這種句式十分常見,也有可論之處。
先說「不知所終」。若以交通新聞司機逃去無蹤為例,「不知所終」可解讀為「(我們)不知道(司機)去了哪堙v,「不知」當然是述事者不知,司機自然知道自己「所」。可見在這種句式下,「不知」與「所╳」並非同指。
這也可用罵人話「不知所謂」印證。照字面解釋,大概是「(我)不清楚(你)說什麼」,看似客氣,但此語往往用在帶感情的批評,翻譯為「我都唔知你U乜」似乎更為傳神。而由言及事,由事及人,於是「不知所謂」更可用來對別人全方位攻擊了。
既然「不知所謂」原為評價某人言行意義不明,則陳奕迅有首歌曲以此命名似乎甚為高明。歌詞大意是說一直跟暗戀對象東拉西扯,唯獨未敢開口示愛,似乎跟「不知所謂」無關,但試想對方亦期待他主動示愛,他卻一直言不及義,對方等得不耐煩,終會憤然爆上一句「不知所謂!」潛台詞當然就是「都唔知你U乜!有咩直接講啦!」是的,愛人而不敢直說,的確是有點不知所謂。但要注意「不知」與「所╳」有時亦可同指,例如成語「不知所措」,「措」指安置(手足),全句可意譯為「(我)不知道(自己)可以怎麼辦」,因此仍要憑語境弄清指涉的對象。
與「不知所謂」意近的有「不知所云」,都是批評別人的「所云」,但諸葛亮在〈前出師表〉的用法可非如此,「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這堛滿u不知所云」並非後人批語,不應理解為「我都唔知諸葛亮呢幾句講乜」,而是諸葛丞相的自述「我都唔知自己講緊乜」,是百感交集之下的嘆詞,也是自謙之詞。因此,當遭別人批評「你這番話不知所謂」時,同學大可以謙虛地回應「對呀,我自己也不知所云」,以退為進,既能解嘲,又能表現自己頗有中文修養,更能突顯自己有諸葛丞相的胸襟氣度,一舉三得。
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師 郭劍鋒
圖:francescoch@iStockphoto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