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芭籲釐定KPI勿單看數字 倡諮詢海外專家
【明報專訊】文體旅局正檢討資助藝團制度,擬採用績效指標(KPI)評核藝團表現,並建立主要表演藝團的進出機制。香港芭蕾舞團(港芭)建議政府應籌組專責小組諮詢專業界別、藝團意見,並按藝團性質羅列不同KPI,避免單純追求數字而忽略藝術價值。香港管弦樂團(港樂)則強調,本地和海外觀眾只會為表演質素而來(only come for quality),「數字只是其中一面,觀眾的意見才是最重要」。
港芭:須衡量藝團可否成為「文化名片」
港芭行政總監李易璇接受本報專訪表示,政府不能單按藝團在本地表現評定優劣,更應衡量藝團可否成為本港的「文化名片」,代表香港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亮,吸引遊客帶動經濟效益。她建議,政府設專責工作小組,諮詢海外專家及業界意見,而在釐定KPI時更「要分類型,例如音樂劇、樂團、舞蹈,亦要細分專業與非專業(藝團)」。
港樂行政總裁霍品達亦呼籲政府多重視表演質素,舉例港樂演奏《冰雪奇緣》電影歌曲及馬勒《第三交響曲》均保持最高水準,但往往《冰雪奇緣》更受歡迎;又指港樂在每個樂季平均每周演出兩次,演出數目穩定,但表演質素「並非全數皆在同一水平」,證明量化指標並不足以衡量藝團表現。
兩團亦關注香港演藝場館短缺,建議政府興建更多表演場地。李易璇表示,每次演出的預備時間非常緊絀,「如果星期一入台,最遲星期五便要表演,即是只有3天時間完成搭景、掛燈」,為此更曾試過「綵排至最後一刻,(表演前)仍在夾位置,晚飯也沒有吃」。
霍品達亦說,每場音樂會理應安排所有樂手在表演場館綵排至少3天,但「有時無法做到,有時(樂手)需在狹小空間綵排,有時甚至沒有綵排的場地」。他說,香港要加建場館才可令藝團有可能提供更多表演。
文體旅局回覆查詢說,正全面檢討現行的藝團資助制度和表演場地的預訂分配制度,會與業界和持份者保持緊密溝通,適時公布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