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果嶺村「最後新年」 麒麟隊盼非「最後一舞」
【明報專訊】擁有400年歷史的市區寮屋茶果嶺村正收地,受影響住戶及業務經營者須分階段於去年及今年遷出。村民雖要各散東西,周二大除夕的人流亦較往年少,但舞麒麟、搭戲棚等傳統習俗依舊,深信大家仍會回村共度收地前最後一個農曆新年,甚或接下來每一個新年。居此約30年的茶果嶺鄉民聯誼會副主席陳國康則以一句話作結:「他們的根在這堙v。
每逢農曆大除夕,茶果嶺麒麟隊會依次拜會址、土地公及天后娘娘,茶果嶺村民會在天后宮外等候上頭炷香。天后宮外亦搭建戲棚。
「根在這堙v 冀習俗勿失傳
「麒麟不是直行……」七旬茶果嶺麒麟隊主席羅悅屏(扭計叔)自稱「麒麟發燒友」,一談舞麒麟就滔滔不絕。他憶述昔日農曆新年會5夜4日做大戲,後來因時代轉變縮至3日,舞麒麟、上頭炷香等習俗則不變。對於收地前最後一個新年,他不諱言因不少村民已搬走,大除夕人流較往年少,惟舞麒麟隊將延續下去。
扭計叔強調,麒麟隊員在茶果嶺村出生,由宣布重建至今無人退隊,大家亦打算每逢農曆新年、天后誕回村接天后娘娘,「就算這堜謅F,我亦都會回來拜天后廟;就算沒有(麒麟隊)會址,我們都會在社區中心操練」。但他也慨嘆,暫未知重建後會在何地重置麒麟隊會址,但願能原區安置以便麒麟隊操練,冀舞麒麟習俗勿失傳。
「有聚有散」 士多老闆信村外相聚
有業務經營者亦本荂u順其自然」的心態應對清拆。「德記棧士多」七旬老闆德嫂1970年代從馬來西亞隨丈夫來港,居於茶果嶺村,在1983年大火後獲派觀塘順天h公屋,再搬至居屋,但她仍會回村開檔,與村民「打牙骱」。被問到會否不捨茶果嶺村人情味,她相信村民會在村外相聚,「所有東西都有聚有散」,當茶果嶺村內再沒有人,她便會離開。
開業70多年的茂發茶室老闆吳寶和(華叔)半年前不慎跌倒,需輪椅代步及定期覆診。對於有否不捨,他稱「順其自然」,又慨嘆年紀漸長,即使重建後能重置店舖,也未必會再經營。
對於目前收地及安置補償進度,地政總署回覆查詢稱,已通知受第二階段項目影響住戶,其最早遷出期限將不早於今年6月。署方稱,截至去年12月底,約九成地段前業權人已接受特惠補償金額,首階段遷出114個受影響住戶中,67個已獲安置上樓,7個獲發放現金特惠津貼,40個則不符合安置或補償資格。至於第二階段項目,截至去年12月底,約870個受影響住戶中約250個已獲安置上樓,兩個獲發現金特惠津貼,約560個申請正在處理或尚待提交補充資料,約60個不符合安置或補償資格。
政府在2019年提出,收回九龍東3個寮屋區(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及竹園聯合村)的私人土地以發展住宅。
明報記者 蔡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