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展館開幕 校史不載「圍城」 校方:值得記錄人事浩如繁星 聚焦造福社會故事
【明報專訊】理大「大學展覽館」本月初開幕,館內記載由1930年代成立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至去年理大成就和校史,以及展出校友捐贈的舊物。有理大生關注展館忽視2019年反修例運動時校園爆發衝突,有內地理大校友稱大學通常只記錄好的發展,反問不提及又有何影響。理大回覆,「創校以來,值得記錄的人和事浩若繁星」,展覽館聚焦如何配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等。
明報記者 黃嘉妍
本報記者上周五以公眾訪客身分,填寫全名及聯絡電話等資料登記入場,展館人流不多,下午4時至5時閉館前一小時共19人參觀,主要為學生及校友。展覽館設4個展區,其一為「從工業學院到創新型世界級大學」,校方以時序線敘述理大校史,由1937年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成立,至去年的多項發展。
另一展區「貢獻國家,聯通世界」列出理大對內地發展的貢獻,例如曾研發光纖傳感鐵路監測系統,內地多條高鐵路線採用,校方又指盼建立環球網絡。本報統計展板及電子屏幕上的文字描述,「國家」和「內地」字眼,分別出現逾30次和逾10次。其餘兩展區分別為「立德樹人」和「科創利民」。
韓國學生:歷史不因噤聲消失
有訪客關注理大未在校史部分記錄約5年前的反修例事件。應用社會科學系三年級生Gary說,「畢竟這些真實發生過,無理由不提及,就當無發生過」,認為校方不宜忽視歷史「大事」。來自韓國的非本地生Jason(化名)表示,校方或因內容敏感而回避提及,「歷史不會因不被提及而消失,會存於人們的記憶」。
內地校友:這個會有什麼影響嗎?
校友梁先生認為,「歷史是歷史贏家寫,留下來的史官決定怎樣寫歷史」,指展覽內容籠統,大多可網上查閱。被問校方未提反修例事件時,來自內地的建築與環境學院校友寧先生反問「這個會有什麼影響嗎?」,稱不算是特別好的記憶,大學亦通常只記錄好發展,盼學校是個「純粹及乾淨」的教學地方。
本報向理大查詢按何原則撰寫展館校史,如何回應有理大持份者認為應記錄2019年校園衝突,理大表示,「創校以來,值得記錄的人和事浩若繁星」,展覽館聚焦創校80多年來,如何配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提供優質教育以培養未來領袖、科研成果轉化為解決方案,為社會帶來福祉的故事。展館建造開支、策展的學術顧問成員等,校方並未提及。
理大:適時公布校史出版詳情
此外,理大2021年底宣布正編寫理大歷史,校長滕錦光當時被問會否將反修例衝突寫入校史時稱,會用學術標準寫出「很有水平的理大史」。理大上周回覆時重申,由於校史書籍涉大量資料蒐集、文稿編撰及評審,將適時公布出版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