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1.13
    星期一

公民點對點:晚期照顧 病人話事

[2025.01.13] 發表
靈實司務道寧養院設客廳(左圖)及復康治療中心(中圖),讓院友有家的感覺。另設告別室「懷愛閣」(右圖),讓家屬與逝者作最後告別。
(圖c)

【明報專訊】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下稱《條例》)讓成年晚期病人在生命最後階段有尊嚴地自主走完人生旅程。政府稱法例標誌着提供契機讓病人、家屬,以至整個社會認識及討論預設照顧計劃,強調會加強生死教育。

預設醫療指示Q&A

Q:什麼是維持生命治療?

A:維生治療指對維持某人生命屬必要的醫治。按醫管局臨牀倫理委員會,除人工餵食外,維生治療還包括心肺復蘇術、人工輔助呼吸、輸血等。部分維生治療是創傷性的,例如心肺復蘇法可能導致病人肋骨斷裂,以及為病人「插喉」或導致氣管不適,甚至引發肺炎。

Q:為何要訂立《條例》?

A:此前在普通法下預設醫療指示同具法律約束力,但執行時遇到實際困難和法律問題,例如醫生顧慮病人於臨終階段或會改變主意而帶來潛在責任問題、醫生和家屬爭議指示是否有效、《消防條例》下輔助醫療人員不論病人有否指示仍須「復蘇或維持病人生命」等。

《條例》把預設醫療指示編纂為成文法則,除釐清法律責任,保障醫護人員,同時會修訂《消防條例》和《精神健康條例》,以消除急救人員的法律障礙。

Q:預設醫療指示等同安樂死?

A:安樂死指用人工方法主動結束病人生命,在香港屬違法。不給予∕放棄無效的維生治療不等於安樂死。在晚期病情中,醫療科技雖能延命,惟疾病不能逆轉,此時的照顧焦點在於舒適安詳的臨終過程。

預設醫療指示

(Advance Medical Directive)

醫院管理局數據顯示,自2013年起愈來愈多港人簽署預設醫療指示(見圖),反映病人、家屬和醫護專業人員對此愈加接受。預設醫療指示是俗稱的「平安三寶」之一,另兩寶為持久授權書和遺囑(俗稱「平安紙」)。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美國死亡教育及輔導學會認可死亡學院士馮廣榮2024年12月在《明報》撰文,點出大眾對預設醫療指示認知率甚低,建議政府動員社區團體(如18區關愛隊)宣傳,利用其社區網絡接觸有需要市民,提供更多資訊和服務。

團結香港基金團隊指出,現行教育局《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對生死問題探討不足,建議將生死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並融合哲學、宗教等元素,提升學生對生命議題的理解和準備。

晚期照顧

(End-of-life Care)

醫管局將「末期病人」定義為患有嚴重、持續惡化及不可逆轉疾病的病人,且對針對病源的治療毫無反應,預期壽命短暫,僅剩數日、數周或數月。晚期照顧一般指為疾病進入較晚期、將近離世的病人提供紓緩治療及照顧,提升病人直至臨終一刻的生活質素,並促進病人家屬在親人病重期間以至離世後的福祉。

紓緩治療 (Palliative Care)

紓緩治療包括但不限於晚期照顧。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紓緩治療旨在改善患有危疾重症病人的生活質素,並支援其家屬或照顧者。紓緩治療以團隊模式支援病人直至離世,可與治療並行,病患初期可減少不必要住院,提升生活質素,末期則提供晚期照顧。

基督教靈實協會靈實司務道寧養院紓緩醫學科專科醫生陳煒嬋解釋,紓緩治療由醫生、護士、醫務社工、臨牀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等組成跨專業團隊,為病人及家屬提供身心靈、社交等方面的支援和治療,包括施藥減輕病人痛楚、情緒輔導等。

香港1982年起開展紓緩治療服務(過往與「善終∕寧養服務」互換使用),主要由醫管局提供。2022/23年度共有逾6.45萬人次使用康復及紓緩治療日間服務。此外,目前有私營療養院及不少社福機構提供安寧照顧及社區支援服務。

預設照顧計劃

(Advance Care Planning)

預設照顧計劃是綜合紓緩治療及晚期照顧不可或缺的一環,指患有嚴重疾病者在仍有決定能力時,與家屬和醫護人員商討未來的治療選擇和照顧計劃,其中包括訂立拒絕接受維生治療的「預設醫療指示」及「在居處離世」,即可在家中、安老院或養護院等較熟悉的環境安然離世,不一定要在醫院。醫管局2019年推出《預設照顧計劃指引》。

不過,賽馬會安寧頌2023年7月訪問1506名港人,有88.3%表示從未聽過預設照顧計劃,聽過簡單解釋後,當中逾三分之二稱打算在晚期病患時設立;76.8%認為自己是晚期治療的最終決策者。就預設醫療指示,75.3%受訪者稱未聽過,經解釋後當中七成人表示願意訂立,另60.7%支持家人訂立。不傾向訂立預設醫療指示的受訪者中,44.5%認為「麻煩」,32.7%認為沒即時需要、26%認為沒法律效力、24%稱認識不足。

■知識增益

死亡質量指數 港排第9

《經濟學人》智庫(EIU)受連氏基金會委託調查,根據善終及醫療環境、人力資源、醫療護理的可負擔程度和公眾參與5個因素排出「死亡質素指數」(Quality of Death Index),2021年調查顯示,香港在81個國家∕地區中排名第9,整體得分88.4。

■模擬試題

(1)根據資料圖表,描述有關「在醫管局作出的預設醫療指示數目」趨勢。(2分)

(2)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指出和解釋本港預設醫療指示立法後,仍可能面對哪些挑戰?(4分)

(3)承上題,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提出應對上述挑戰的建議。(4分)

■參考答案

顧問教師:陳志華

(1)根據資料圖表,在醫管局作出的預設醫療指示數目呈上升趨勢。資料顯示,2013年預設醫療指示數目只有325宗,然而數字逐年上升,至2017年已過千宗,至1395宗,5年間上升逾300%,至2022年更達1455宗,約10年之間變化很大,2013至2022年升幅達348%。可見,在醫管局作出的預設醫療指示更普及,數目呈上升趨勢。

(2)公眾認知不足

根據資料,即使本港預設醫療指示立法,仍可能面對公眾認知程度不足的挑戰。

資料提及,根據賽馬會安寧頌的調查,75.3%受訪者稱未聽過預設醫療指示,即使經解釋後,不傾向訂立預設醫療指示的受訪者中有24%表示原因是認識不足。雖然預設醫療指示經過立法程序及傳媒報道,但公眾仍可能不太了解相關指示的內容及實際運作,有礙他們本身或為家人訂立指示的意願。政府及醫療界仍可能面對不少市民對醫療指示認知不足的挑戰。

法律風險及資源分配

其次,本港就預設醫療指示立法,醫療界可能面對法律風險管理及資源分配的挑戰。

就我所知,即使病人已訂立預設醫療指示,但部分病人家屬或出於宗教或情感原因,可能未必同意執行相關指示,與醫護發生爭執,甚至可能訴諸法律。醫院及醫護人員未必具備相關法律知識及資源,應付因應預設醫療指示實行後可能出現的難題,如內部系統需具相關資源共享指示等,因此醫療界可能面對法律風險管理及資源分配的挑戰。

(3)加強公眾教育(圖c)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111期]

更多教育
拆題教室:內地物流業發展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資料1】中國是全球物流需求最大的市場,但很多地方基於地理因素難以快速送達貨物,2024年珠海航展上多款大型無... 詳情
關鍵詞卡
【明報專訊】■國有企業 State-owned enterprise 國有企業是指由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履行出資職責的國有獨資企業、國... 詳情
職業解碼:開方醫好病患最滿足——中醫師傅嘉欣
【明報專訊】「曾有愛貓的病人對貓毛敏感,(貓毛)令她全身長滿濕疹,病况最嚴重時甚至連眉毛也脫落了,但她繼續飼養家裏的小貓。」中醫師傅嘉欣分享... 詳情
公民挑戰題
【明報專訊】■題目1 國家發展的成就(高新科技)、經濟全球化 資料A:新聞撮要 全球生物科技產業盛事「美國生物科技展覽會」(BI... 詳情
焦點新聞
【明報專訊】■問責官員10年加薪26% 2024年度政府財赤預計逾1000億元,政府回覆立法會書面質詢交代政治委任官員月薪,10年間增...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