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文史:簡(gaan2)
【明報專訊】近期政府偏好從「簡」,一大堆程序要簡化,當然還有簡約公屋與簡樸房——明明只是「沒那麼差」的基層住屋,賦上正面名字彷彿就變成好東西。不管簡樸、簡約與簡化,「簡」在今天日常用法都不離減省之意,但要簡單說清這個字,倒也不是簡單事。
儉奢
近年簡約風格成為世界潮流,不同行業的大師也說「簡單才最難」,香港台灣文青的家品衣飾便每每追求日系或北歐風——相反我們對「中式」都有着繁瑣的印象。實則古人亦追求簡約,《禮.樂記》曰「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最高層次的禮樂理應平易近人才有教化作用,孔子也說「禮,與其奢也,寧儉」。當然道德說教影響力有限,每當繁華時代總有權貴鬥富,早在漢朝已屢下令禁奢卻效果不彰,後代物質愈豐,更離簡樸愈遠。今天雖已文青成風「壕氣」過時,「大道至簡」之難仍不難瞥見:新一代的名字趨向佶屈聱牙考驗讀寫,近來讀報有人名曰「妯鎣」,大開眼界(怪不得家父沾沾自喜)。
小學
不同於今天字義相對單一,本義竹簡、古籍寫作「?」的「簡」,很早已有多種意思,《詩.簡兮》「簡兮簡兮,方將萬舞」便有檢視、挑選、盛大、鼓聲等解法,是字義或字音(通揀、闌)的延伸。反而減省之義與「簡」字更難連上,或許取自古人把書寫分為兩種——一條條竹簡與眾簡連成的策/冊(《左傳》杜序「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令簡衍生簡便之意。簡的另一現代常見用法是譯名,亦同樣渾沌:普通話對譯的Jane與粵語的kan/gan毫不相像。差異源於北方「不分尖團」現象——部分中古聲母g/k/h(團音)的字在普通話併入j/q/x(尖音),例如交響曲、機器學,與保留古聲母的南方截然不同。
為政
以簡字賦予居所,倒令筆者想起《論語.雍也》的「居簡」之說,為政者若「居簡而行簡」(對自己及百姓皆寬鬆)則易怠惰廢弛,「居敬而行簡」(嚴以律己而寬以待民)才是理想之道。當然關於傳統中的賢人,大家更熟悉的應是另一種居「簡」:孔子愛徒顏回「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異於鄰人憂柴憂米的安貧樂道態度,被後世視為道德楷模。是以當看到家住市區豪宅兼有樓收租的局長說出入新界簡約公屋的車程「洗滌心靈」時,不得不佩服其以身犯險的用心良苦——若高官自己實踐到政府近年向學生倡導的傳統美德,就不會令人關注「何不食肉糜」的當世意義了。
■葉雨舟
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