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華人有「保持身體完整」觀念
醫生認為拯救他人善行意義重大
【明報專訊】受到華裔傳統文化及宗教影響,部分華人可能對於器官捐贈概念比較陌生。器官移植受惠者家屬楊志玲及余偉輝醫生都理解,每個人有自由去遵循其信念來做決定;不過,他們認為,其實器官捐贈背後所帶來的祝福,與很多文化和宗教的理念一致。
對於申請成為器官捐贈者,部分華人或會因為「離世後保持身體完整」等文化宗教概念而卻步。卑詩器官移植協會傳訊部經理楊志玲表示,在與社區接觸期間,的確聽到部分華裔省民抱有這樣的觀念。「建議每個人都可向其宗教及社區領袖溝通,來看其信念是否真的與器官捐贈衝突。我認為,其實很多宗教都不與器官捐贈相違背,因為這是種美德善行,如果在人生最後時刻,能夠拯救他人,固中意義十分重大。」
余偉輝醫生表示尊重每個人的信仰,因此他指出,並不是要改變他人的信念,而是要推廣及教育器官捐贈的好處。
「器官捐贈其實是一種施予,這與很多信念都共通的;相信器官移植協會在過去多年,都與很多本地亞裔及南亞裔族群接觸,來推廣捐贈器官的重要性。」
余醫生亦特別補充,在本省醫療系統中,有很多亞裔及華裔的醫護人員,反映華裔社區對醫療的貢獻﹕「除了我主管肺部移植之外,主管腎臟﹑肝臟及心臟移植的外科醫生都是亞裔或華裔,我不相信這是個巧合,對此感到非常自豪。」
卑詩省目前有159萬人已登記成為器官捐贈者;不過,自2020年疫情起,由於卑詩服務處(Service BC)及卑詩保險公司(ICBC)停止發放紙本登記表,並改變了其服務方式,因此導致最近3年的新登記人數大幅度下降。
楊志玲建議有意成為器官捐贈者的省民可直接到協會網站登記,該會也有提供中文版的紙本登記表;但她認為更重要的是,省民可以更多與家人及不同人士討論與器官捐贈相關的話題,引起民眾對此的關注。
此外,協會為宣導器官移植理念,以及分享受惠者和醫護人員的故事,就製作了一連4集名為「移植故事」(Transplant Stories)的記錄片,並在公營頻道—卑詩知識網絡( British Columbia's Knowledge Network)上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