諗諗佢:李紳「明坤你」,還是不小心「立flag」?
【明報專訊】「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的「代表作」。詩名點明了要「憐憫農民」的中心思想,首句道出農民在烈日之下務農的辛酸,後句以反問教人反思米糧之貴。具象生動的詩句加上意味深長的教喻,令此詩流傳千古,更被編入教科書中。筆者不否定詩作的文學地位及教化作用,可是李紳又是否能說到做到,一生心繫憫農?
明辨思維就是要有「刨根究底」及「聽其言觀其行」的精神,受感動之先,更宜查考與判斷。李紳壯年入仕,經歷起伏,曾任校書郎、右拾遺及觀察使等職。飛黃騰達的他不但沒有「憫農」,更變得殘酷。《新唐書.李紳傳》載「紳治剛嚴,皆望風遁去」,人民都因李紳的施政剛猛嚴厲而紛紛遠去;又據《雲溪友議》所記,李紳對管轄的江都區百姓施以苛政,導致大量農民及百姓「用腳投票」移居或逃亡。下屬向李紳報告,他竟以「秕糠」(毫無價值之物或垃圾)比喻逃亡者:「汝不見淘麥乎?秀者在下,糠秕隨流。隨流者,不必報來」,他說顆粒飽滿的穀麥總在下面,隨風而去的秕糠,不用報來。若翻譯成口語,則為:「留鰜鴾H先有價值,果批『逃亡垃圾』,唔使同我匯報喇。」李紳不但沒有反思自己的施政,更赤裸裸地說出對人民的賤視。
昔日寫「汗滴禾下土」的憫農詩人,如今卻成了說出「隨流糠秕」的酷吏,大家不妨想想:言行不一的背後,是李紳從一開始擺明「坤」大眾(「坤」為舊日俗語,指存心欺騙),或他只是不小心「立flag」(新世代用語,指立下目標後卻做出相反的事)?
如果是存心欺騙:李紳想通過詩作來展現個人才德而得到賞識(另有《憫農》之一「四海無閒田」,合稱〈憫農二首〉,確實受另一詩人呂溫賞識),而非出自肺腑。
如果是「說到做不到」:有可能是李紳寫詩之際確實憫農,不過在當官之時,基於利益而漸失初心,從「憐憫」走到「殘酷」,最後成為他當日自己最不喜歡的人。
下次老師再跟你分享〈憫農〉時,不妨一起從正反角度探討李紳的為人與後世對他的評價。
■諗諗佢
帶眼識人
「李紳現象」在古今中外極其常見,多少豪言壯語,最終往往化作笑話。「帶眼識人」的真諦,就是以眼睛觀察別人的行為,不受堆砌的詞藻障目;又或者別人一言,千萬別當成人生格準。筆者當教師時,最怕上台分享「人生大道理」,因為「大道理」出口,大家的眼睛便會牢牢看荍A,觀察你是言行合一的真君子或道貌岸然的偽君子。記得中學時有個喜歡穿名牌服裝(天天新款)的老師在台上大談環保,力勸學生理性消費云云,隨即惹來台下陣陣竊笑。
若日後再被迫上台分享,筆者定會高歌「我是個茶壺肥又矮」,畢竟這是客觀的事實,減少冠冕堂皇的說教,與大家一起找出客觀的事實,這不單是思辨第一課,也是這個時代最需要亦最奢侈的一課。
■王晉熙
「粵繁教室」創辦人,致力於香港及海外推廣中文(粵語、繁體字)及思辨教育,近年出版《粵語忌諱現象的語言學研究》一書
文:王晉熙
圖:kyoshino@iStockphoto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