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0.12
    星期六

I人不等於社恐 MBTI勿過分解讀

[2024.10.12] 發表
「I人」普遍被認為易害羞、愛獨處、不善交際,甚至自稱有「社恐」,但專家強調,MBTI只提供參考框架,不應過度依賴或將MBTI絕對化,又或者將I 人、E人二分。(stevecoleimages@iStockphoto)

你是「I人」定「E人」?簡稱MBTI的16型人格近年掀起熱潮,歌手林家謙發行的個人專輯ISFP亦是以MBTI測試結果為概念。有網民將自己的性格類別放進社交媒體的profile(個人介紹),恍如一個身分象徵、自我簡介。

MBTI是什麼?I人一定是「社恐」?我們如何演繹MBTI,以助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

文:王木音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性格類型評估工具,將人的性格分為16種類型。臨H心理學家馮逸健解釋,它是從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的理論發展而成,目的是協助人了解自己及他人的行為模式。

助自我認識及溝通

馮逸健稱,MBTI在心理學界被廣泛認受,是因為它提供一個結構框架,有助理解不同人的差異及人際關係模式,可讓心理學家及臨H心理學家應用於個人諮詢、團隊建設及職業選擇等領域;能夠帶來洞察力,促進自我認識及溝通。

MBTI在坊間大受歡迎,馮逸健估計,人們都渴望了解自我及個性分類,MBTI提供了一個簡單易明模型,讓用家能以有意義方式描述自己的性格特徵。

不少人網上試玩MBTI,自稱為「I人」(introvert,內向)或「E人」(extrovert,外向)。I人普遍被認為易害羞、愛獨處、不善交際,甚至自稱有「社恐」(社交恐懼);E人則被認為好動、喜歡說話及與人互動,甚至自稱「社牛」。惟馮逸健強調,MBTI只是一種工具,並非全面的性格分析,用家要明白MBTI只提供一個參考框架,不應過度依賴或將MBTI絕對化,又或者將I人、E人二分。

他解釋,MBTI下的I及E是一個光譜(spectrum),當一個人被MBTI指是I或E,並非指他在任何方面都是絕對的內向或外向,或某種性格形態就會有某一些固定性格及行為。舉例說,I人在熟悉及有安全感的人身邊,可以很「好動」;E人在陌生環境下亦可能會焦慮。MBTI測驗結果或可令人了解如何有安全感,但不能以4個英文字母走天下,一概而論為自己性格定型。事實上,一個人在不同情緒及環境下做MBTI測試,亦有可能出現不同結果,所以並非完全可信。

無人是100%內向或外向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指出,由於缺乏強力的科學驗證,MBTI很少用作臨H評估,若純粹為自己性格測試作參考問題不大,但他呼籲不要過分依賴這些網上測試,因為人格不止16種,亦不會有人是100%內向或外向。

黃宗顯強調,當一個人在心理或精神上出現一些徵狀,不能單純以「我性格係咁」、「我係I人」、「我有社恐」等理解;因為徵狀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致,部分更可以經治療改善。過分解讀這些性格測試工具,大眾未必能分辨究竟是性格使然,或是屬於精神上的徵狀,故必須尋求專業人士協助,以免錯失治療的機遇。

知多齱R社恐患者 社交場合極焦慮 擔心被注視

社交媒體上,「#I人」和「#社恐」(社交恐懼)經常並列。不少I人自認社恐,究竟性格內向、害羞、不善溝通,是否等同社交恐懼?如何定義?

害羞不是病態 未必負面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認為,害羞是一種性格特徵,並不是病態,亦不一定是負面;但假如害羞程度影響到日常生活、社交、家庭、工作及讀書等,就要考慮是否有社交焦慮。

社交恐懼症亦稱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 social phobia),醫學上有公認指引,通常患者要符合一些條件,才會診斷有社交恐懼。首先會在社交情境感到焦慮或恐懼,黃舉例,在一場酒會中,出席者有需要與陌生人接觸及聊天,或在公開場合受圍觀下表演或演講等;社交焦慮症患者在這些社交場合中,產生很大恐懼或焦慮,擔心被注視、被監察。

精神科專科醫生會進一步了解患者擔心什麼。黃宗顯解釋,患者擔心被評頭品足,或被別人「負評」,或出現一些尷尬及羞恥的狀G,或怕得罪別人等,繼而怕別人對自己有不好印象,甚至擔心被排擠、嘲笑。例如,有一名病人因為手汗較多,在社交場合中需要與人握手,覺得很尷尬,因而在出席這些社交場合時,都會產生焦慮及恐懼,選擇逃避。

恐懼焦慮與實G不成正比

另一個條件是,患者的恐懼焦慮與實G不成正比,並持續6個月或以上。黃宗顯稱,有患社交焦慮的學生,病情嚴重至無法回校,即使換好校服,最後也沒有上學。患者覺得在學校會被同學取笑,但實際上並無這些情G,恐懼焦慮與實G不成正比。此外,醫生亦會排除一些疾病,例如焦慮症、抑鬱症等,亦可能出現社交焦慮的徵狀;自閉症人士在社交上亦會有困難,最後才能診斷患上社交焦慮症。

與大腦分泌失調、遺傳有關

黃宗顯表示,社交恐懼症與大腦分泌失調有關,嚴重者或需要藥物治療;另外有指與遺傳有關,若家族中有人患社交焦慮,其他成員患病的風險也較高。至於與個人成長經歷有無關係,例如童年時曾被虐待,黃宗顯說暫時在學術研究上看不到直接關係,但若童年經歷過不良的成長環境,會增加患社交焦慮症的風險因素,日後較容易患病。

有些社交恐懼症患者的病徵是逐步出現,亦有人因為突然經歷壓力或感到羞愧事情後發病。成年後病發較少見,除非患者一直沒有發現,或是他一直忍受荂A直至生活出現突變,令他有需要負上牽涉社交活動的責任時才發現,但一般並不常見。

長者亦有可能患上社交焦慮,他們感官能力變差,聽不到別人叫他、行動緩慢、與人握手時手震,甚至在公眾地方失禁等,也會令長者感到尷尬,從而影響社交意欲。

治療方案﹕糾正思想謬誤 調節行為

當社交恐懼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或整體健康,就需要接受治療。黃宗顯稱,傳統方法是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透過了解患者產生焦慮時的想法及行為,糾正思想謬誤,協助調節行為。新一代療法也包括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及元認知治療(metacognitive therapy,MCT)。

患者經歷負面的自我判斷,擔心別人以同樣眼光看待自己,因而感到困擾。利用ACT治療,可令患者簡單承認上述只是想法,然後繼續生活,有助減少患者試圖弄清自己想法是否真實時的不安感;MCT則是針對想法模式,而不茩奐Q法的內容;患者不斷擔憂在社交場合遇到困難和不安情緒,這治療會利用技巧如分離靜觀(detached mindfulness)減少患者持續擔憂。治療過程中亦會教患者放鬆,例如靜觀、呼吸練習等。

馮逸健補充,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亦會用於治療社交恐懼症,即在安全情G下,循序漸進讓患者暴露在焦慮環境中。治療上亦會運用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即了解患者成長經歷而發展出對世界的官感,例如患者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之間的連結,父母之間的連結等。另外,患者本身社交支援網絡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對治療亦十分重要。

更多 健康醫事
《守島人》劉燁艱苦體驗
港台電視31《周末大電影》10月播放4齣不同風格的國產電影,首兩套由影帝級人馬主演,後兩套則屬動畫,讓觀眾有不同類型的選擇。 影帝劉燁...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