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手記:千裡共嬋娟 /文:尚東美
【明報專訊】理大中秋橫額「千里共嬋娟」寫成「千裡共嬋娟」惹來熱議,因何弄錯目前未知,低級錯誤肯定無疑。在內地工作,看的簡體字多,有時需要將部分文字節錄,「簡轉繁」後也是小心翼翼,生怕鬧出笑話,但筆者也要自首,曾經看漏眼「里」變「裡」,幸好編輯眼利,才不至貽笑大方,也趁此機會提醒同事們,雖然「簡轉繁」一鍵完成,卻陷阱處處。
在「簡轉繁」之中,筆者最怕看到「肖」「余」兩姓,因為繁體中文「肖」「蕭」,或「余」「餘」,都可以是姓;另外有一些不是「簡轉繁」可以直譯,需要自行將內地用語替換成香港詞彙,像「計程車」變「的士」,「計算機」變「電腦」,以及近年流行的「數字化」改為「數碼化」,還好這些例子算簡單通俗,不替換也不至於謬之千里,最怕是發生像當年某報紙將商場人流量的「人流」替換成內地意思「墮胎」,把香港變成墮胎之都的嚴重失誤。
事實上,我們常說兩地融合,雖然都用中文,很多文化及生活上的融合是很易,但細處看,兩地用詞習慣大不同,有時候在溝通與理解之上就造成阻礙。例如我們習慣以「改善」形容由差轉好,「提升」形容由好變更好,內地則統統以「優化」概括,雖然現在連政府都愛上「優化」,但每次見到,還是忍不住要細分究竟是「改善」還是「提升」,始終說清楚一些較好吧。
但有些用詞,筆者就真的沒辦法了。廣州站長期備用了一瓶「乳酸依沙嬦r溶液」,別說理解,念起來都難,說穿了就是俗稱「黃藥水」。其實政府既鼓勵北上醫療,可否考慮也把兩地藥名融合一下?
文:尚東美